第三卷庸德庸行和平之基
【原文】
阴谋怪习,异行奇能,俱是涉世祸胎。只有一个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召和平。
【译文】
阴谋诡计、怪异的言行、奇特的技能,这些都是招致社会内乱的根源。只是那种平常的德行和寻常的言行,才合乎自然法则而成为维护社会和平的宝器。
【解说】
一个人图诡求异,则是用偏颇的心性对抗他的生存环境。虽然说,人本来就与生存环境有矛盾,但是,只要人遵循着事物的发展规律去做,就不会受到生存环境的侵袭。这也是获得生命自由的前提条件。然而,一个人图诡行异的行为,就破坏了他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关系,如此,他就会遭受危机。
一个人图诡行异的行为,致使他心性偏颇,他就不能完全去捕获外在环境的信息,由于他只利用与其行为趋同的信息,那么,他的心理必然不平衡而受着一定的情感压抑。按现代心理学的说法,这种偏颇心性,便是易患素质,是一种容易引起病变的诱因。
【例解】
华子论大与小
魏惠王八年,齐威王二十六年,惠王魏莹和威王田牟结盟誓约,不相征伐。几年以后齐威王田牟背信弃义。魏惠王大怒,准备派刺客杀田牟。这事被大臣公孙衍知道了,他说:“大王为一国的君侯,拥有十百万军队而不用,却派一介匹夫行刺报复,实在有些不体面。”魏王另一个大臣季子却不以为然地搬说:“‘夫子怀宿,不事征伐。’魏齐两国关系的修好,已花了很多的工夫。若是动用兵将,则劳命伤财,有损国家的利益。”站在魏惠王旁边的华子听了公孙衍、季子的进谏,认为两人的主张都不可取,他说:“善于巧言,煽动攻伐齐国的人固然是造祸的元凶。但善于辞令,游说不出兵保国的人,也是祸害。他们不能忘言行道,以是非为念,滋扰人心。”魏王问:“这件事情作如何处理?”华子说:“至道在于清应淡漠,物我两忘。大王只消舍去欲念,循道行事,或争或在自会消解。”这话启发了在旁的惠施。散朝以后惠施就去见梁国的贤人戴晋人。戴晋人见过惠王就问:“大王可曾见过蜗牛吗?就是这微不足道的东西头部有个两国争斗的故事。一个在左角的称为触氏,一个在右角的称为蛮氏。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土地互相杀戮,动辄死伤数万人,双方常常因互相追逐残兵败将,十天、半月不肯罢休。”魏惠王不耐烦地说:“哎呀,这不是事实,纯系荒诞之言,不足为信。”戴晋人又说:“话虽是这么讲,但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知道道的人,心在无穷无尽之外,身体却在四海九洲之内的一个彼此通达的国家内,这种情况把它说成似无似有,似大似小,可以不可以?”“可以。”惠王答道。
“既然可以,那么,以四海九洲之大,放在无穷无尽的浩瀚宇宙之中,就显得微乎其微,甚至忽略不计。这岂不是等于小和等于无吗?”
人是一个小宇宙,一个人若是不探究自己所拥有的小宇宙,而去注意那些有限的物质,便是失去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