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修身种德事业之基
【原文】
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译文】
一个人的高尚品德就是他一生事业的基础,这就如同兴建高楼大厦一般,假如不事先把地基打得很稳固,就绝对不能建筑既坚固而又耐久的房屋。
【解说】
品德好坏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行为是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无论何时,没有良好的品德,即使学识渊博,其行为也会对社会不利;甚至学的越高,危险越大。至于其个人事业,则如在沙滩立基建楼,风暴一来,楼房即垮。周佛海曾为一代理论大师,却因品格不坚,最终沦为汉奸,为公敌服务,事业自无从架起。
【例解】
将军爱人民人民敬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刘伯承下部队检查工作。他来到一个旅的司令部,这个旅的领导都下基层了,旅部值班员作战股股长刘鹏旭快步迎上去:“报告师长,我是值班员——作战股长刘鹏旭。”
刘伯承很随便地在一张椅子上坐下,和刘鹏旭搭起话来:“现在,部队都转到哪几个地方住下啦?”
“三个团都在武乡拐一带:两个团在山上,一个团靠河边。”
“部队是喝哪里的水呀?是饮河水,还是井水?”
这个问题完全出乎刘鹏旭的意料之外,不由得愣了一会儿,便大而概之地回答:“一个团是饮用河水,另外两个团基本上都用老百姓的井水。”
“那两个团,到底有几个连是用井水的?不能只是基本上,要搞清楚。”刘伯承认真地询问。
“嗯……”刘鹏旭有点“卡壳”了。
“回头再了解一下罢。”刘伯承沉思地说,“你知道吗?这一带老百姓喝水很紧张,真是滴水贵似油啊,部队喝水的事情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我们千军万马,围在人家的小水井旁边喝,老百姓怎么办呀!”
刘鹏旭听了连连点头,脑子里不停地转着:师长赶来这里,就是为了吃水的事,他时刻关心着群众的利益啊!
“告诉你们旅长,部队不要与民争水。那是人家老祖宗留下的。我们要照顾群众的利益。”
“越是战争环境艰苦,越要注意到这一条。那两个团不要再喝井水了,小伙子们年轻力壮,让他们到漳河里去挑,把井水留给老百姓喝。”刘伯承讲完,就站起身来,又语重心长地叮咛说:“刘鹏旭同志,要跟部队传达清楚,关心群众的利益可不是小事情啊!”
刘伯承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保护群众的利益,并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教育整个部队。
每次行军、作战,他总要大家“脚下留情”,不要踩倒老百姓的庄稼苗。当看到行人把麦田踩成小路,便督促部队把道路修好,保全老百姓的麦田。当知道鬼子拉壮丁的时候,他便马上写出保护壮丁的指示。当听到日本强盗烧房子,马上就提出挖窑洞来帮助解决人民的居住问题。当发现有不关心群众利益的,他总要严肃地提出批评和指责。
有一回骑兵班护送刘伯承去开会,到一个村子里停留,借了老乡一个箩筐喂牲口。结果牲口把箩筐啃了一个洞。他看见以后赶紧掏钱给警卫员:“快找老乡赔个礼。照价赔偿。”
有一年腊月,在香城固战斗以前,正赶上过大年,为了让老百姓过年能吃上饺子,刘伯承亲自布置部队搞好警戒,又指挥部队从侧面把敌人“牵引”到偏僻的深山沟,保护老百姓到枣林里包饺子吃。乡亲们都念叨着说:“不是刘师长派队伍站岗,俺们哪能吃上饺子过新年啊!”
刘伯承就是这样时刻关心群众的利益,永远把人民放在心中。他在一次题词中写道:“勉作布尔什维克,必须永远与群众站在一起。”1942年,当小女儿诞生的时候,他还依着“密切联系群众”的意思,给女儿取名叫“密群”。
当国家主席不脱离群众
1961年5月,刘少奇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故乡——湖南宁乡县花明楼公社炭子冲大队。这次他不是来探亲的,而是有意为解决“大跃进”以来出现的严重经济困难回家乡调查研究来的。
有一天,刘少奇在炭子冲故居约见了“泥腿子朋友”王升萍。王升萍原是该村负责人,早在1953年,他给刘少奇写了一封信,如实反映了炭子冲当时的情况。刘少奇很快亲笔给他回了信,并希望他今后每年写一两封信,实事求是地反映当地情况。王升萍先后给刘少奇写过七封信。就这样,他们交上了朋友。
“王升萍同志,你认识我吗?”王升萍刚一进门,刘少奇就亲切地问。
王升萍使劲眨了一下眼睛,惊喜地说:“呵!刘主席,原来是您回来了!”
“是呀,回来看看。今天特地来见见你这位没见过面的老朋友。”
“老朋友!”王升萍一听到这个亲切的称呼,顿时心里就热乎乎的,他激动地说:“我不知道是您回来了。要晓得刘主席在这儿,我自己早就跑来了。”
接着,他们俩就亲热地拉起了家常话。谈了一会儿,刘少奇就问起了公共食堂的情况,说:“王升萍,你看公共食堂到底好不好?”
提起食堂,王升萍一下紧张起来了。要知道,他在去年的整风整社运动中刚被撤职,挨整的事如今还心有余悸。说又不敢说,真使他左右为难。刘少奇看出来他有顾虑,就鼓励他讲。王升萍这才说:“报告刘主席,公共食堂到底讲得讲不得?我讲了实话,右倾的帽子又来了怎么办?”
刘少奇笑了笑,恳切地说:“怎么讲不得哩,把你请来就是要你讲讲心里话。实事求是嘛,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好,讲得我就讲。”王升萍激动说,“要是叫我和群众说心里话,公共食堂还是快点散伙的好,再办下去,要办得家破人亡了。”
“哦,有那么严重吗?”
“不是我说得吓人,问题确实严重……”王升萍一五一十地把食堂的问题摆了出来。
听到这些情况,联系到下乡调查以来了解到的其他反映,刘少奇沉思了半晌,然后认真地对王升萍说:“你们认为食堂不好,群众大都不愿意再办下去,那你敢不敢回去宣布食堂停办?”
王升萍忙说:“报告刘主席,我不敢。人家已经说我犯了右倾错误,我已经是个普通老百姓了。”
“你还是共产党员嘛,还要为群众办事嘛。你回去跟群众商量一下,就说这是省委工作组说的。”王升萍兴奋得站了起来,说:“只要上面允许停办,我保证群众会高兴得跳起来。我下午就去和社员们商量!”
就这样,两人交谈了四个多小时。饭后,刘少奇把王升萍一直送到门口池塘边,还一再嘱咐说:“今后还是希望你每年给我写一两封信,把这里农村的情况如实告诉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如果信寄不到,还可以直接送到北京来。为了群众的事到北京来,路费归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