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宋文醉翁亭记
(欧阳修)
【题解】
本文也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所写的游记。通过对醉翁亭附近的景物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在宴饮时的欢乐情景和“与民同乐”的胸怀。在文体上,本文介乎散文和赋体之间,是一篇别具风格的作品。
【一段】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①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②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注释】
①琅琊:山名,在今安徽滁县西南。据说,东晋元帝在当琅琊王时,曾在此山避难,故名。②太守:汉代郡的长官称太守,这里是作者沿用旧称。
【译文】
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山。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木和山谷尤其美好。远望草木茂盛而幽静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顺着山路行走六七里,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顺着山峰回转的路上,有座亭子像鸟一样展翅落在酿泉之上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是谁?是山上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了自己的名号。太守和客人们来到这里饮酒,稍微喝一点就醉了,当时他的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号称醉翁。醉翁的心意并不在酒上,而是在山水之间。游山玩水的乐趣,心里能感受到,并把它寄托在酒中。
【二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③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注释】
③霏(fēi):雨雪纷飞的样子。这里指林中的雾气。
【译文】
太阳一出来,林中的雾气便散开,云烟积聚,山岩的洞穴便昏黑,这种阴暗晴朗的变化,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野花盛开而幽香,佳木秀颀而成荫,天高气爽而风霜出现,水位低落而山石露出,这是山间的四季的景色。早晨外出,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的啊!
【三段】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④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⑤;山肴野蔌⑥,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⑦非竹,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⑧,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注释】
④伛偻(yǔlǚ):驼背。⑤洌(liè):水清。这里指酒清而不浊。⑥蔌(sù):菜蔬的总称。⑦丝:弦乐。竹:管乐。⑧觥(ɡōnɡ):古代饮酒用的大杯,用木或铜制。筹:用竹子制成的计数用具。在这里指记饮酒数量的筹码。
【译文】
至于背负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着歌,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打招呼,后面的人应声,弯腰曲背的老人和被人牵引着的孩子,往来不断的,是滁州人在这里游览。到河边去垂钓,水深而鱼肥;用泉水来酿酒,水香而酒清;各种野味和蔬菜,错杂地摆放在面前,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宴会高潮时的乐趣,不是丝竹演奏的乐曲,而是投壶的人投中了目标,下棋的人获胜了,酒杯和酒筹在人们手中传来传去,坐着的人和站起来的人在嬉笑喧哗。这是宾客们在尽情欢乐。有一个面貌苍老,头发斑白,倒在人们之中的,那是太守喝醉了。
【四段】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⑨,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⑨翳(yì):障蔽,掩蔽。庐陵:今江西吉水。欧阳修先代为庐陵望族,故称。
【译文】
过了一会儿,夕阳落山,人影散乱,这是客人们随着太守回去了。树林沉浸在阴暗之中,飞鸟上下发出鸣声,这是游人离去后鸟儿在欢乐。可是鸟儿只知道在山林中的乐趣,而理解不到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去游览的乐趣,而理解不到太守是为了他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醉了能和大家共同享受乐趣,醒了又能把这件事用文章记下来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
【评析】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之一,历代选本均有选录,也是当前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同时,文中的某些佳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名句,足见其影响之大。
全文的重点在写景。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法来刻画醉翁亭附近的景色。在第一段中,是“由远及近”的写法:“环滁皆山也”的气势是何等雄伟!接着便将笔锋转向了“西南”,由“西南”再转向琅琊山,继而引出了酿泉,最后才指出“临于泉上”的醉翁亭。在第二段中,是“全面铺开”的写法:先写朝暮景色之不同,再写一年四季的景色各异。同时,作者抓住季节的特点,运用具有代表性的“野芳”、“佳木”、“风霜”、“水落”来概括,既确切又形象。在第三段中是工笔描摹的写法:作者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当地的景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中既有“负者”、“行者”,也有“伛偻提携”和“临溪而渔”的钓客,还有太守设宴的盛景,整个场面不啻是一帧风俗画卷。
整篇文章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使人感到作者是在托物言志。正如清人吴楚材所说:“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特别是结尾处提到的“太守之乐其乐”,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充分显示了欧阳修那种“与民同乐”的心情。
此外,本文的不少句子都用“也”字做句尾,这在古文中也是不多见的。这种句式除了能起语气肯定的作用外,还使得文章富有风趣,读起来朗朗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