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六朝唐文陋室铭
(刘禹锡)
【题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所在今河北定县)。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后任监察御史。永贞革新时,擢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事,与柳宗元同为王叔文所器重。王叔文败,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在任长达九年。后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唐文宗大和元年间,入朝任郎中、礼部郎中,兼集贤院学士。复出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司东都。刘禹锡以诗文兼长,有《刘宾客集》。《陋室铭》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①,惟吾德馨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③,往来无白丁④。可以调素琴⑤,阅金经⑥。无丝⑦竹之乱耳,无案牍⑧之劳形。南阳诸葛庐⑨,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①陋室:简陋、狭小的屋室。②德馨:形容道德之美好如有芳香。③鸿儒:大儒。④白丁:平民,无功名者。⑤调:协调。素琴:不加雕饰的琴。⑥金经:指用泥金(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书写的佛经。⑦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⑧案牍:指官府的文书。⑨诸葛庐:东汉末年诸葛亮在出山之前,隐居于草庐,躬耕于南阳。西蜀子云亭:西汉扬雄,字子云,西蜀(今四川成都)人,在居室写成《太玄》。后称所居为“杨子宅”。子云亭即此。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篇:“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处引用“何陋之有”,即含有“君子居之”的意思。
【译文】
山不在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是间简陋的居室,却有我德行的芳馨。碧绿的苔痕上庭阶,青青的草色映入帘栊。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有学问的大儒,来来往往的绝无没有文化的白丁。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用金字书写的佛经。既没有繁弦促管来搅扰清静,也没有公事文书来烦心劳形。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又像西蜀子云亭。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评析】
我国古人常在器物上刻写文字,借物理以寓人事,表达一些对行为和日常行动有警戒启示作用的思想。铭便是这种文体。其体裁短小精悍,多用韵文体。此文替陋室写铭,其设想颇为别致,虽仍结合古人铭器物的文例,然而在立意方面却以抒发自己的情怀为主,以铭体自警的常例来衡量,则略有变化。此文虽短,但比喻、写景、抒情、议论诸法皆备。古人每写短文,往往采用变化之法,所以称大家手笔。然而其变化仅在于笔墨之间,至于立意则不能有丝毫游移,此文的文眼,在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八个字。
这篇短文,通篇押韵,通晓畅达,在尺幅中,创造出许多传世名句。其中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尤为脍炙人口,百世不衰,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这篇铭文虽短,却兼有奏议、书论、诗赋等多种文体之长,在短短81个字之中,作者把陋室的景、人与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尤其精彩的是“君子居之”而不着痕迹,从而使文章高度凝练而又逸趣悠长,意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