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厥咎舒,厥罚恒奥(燠),厥极疾(1)。时则有草妖,时则有赢虫之孽(2),时则有羊祸,时则有目疴,时则有赤青赤祥。惟水诊火。”
(1)厥极疾:韦昭曰:“以疾为罚。”(2)蠃(luǒ)虫:即“傈虫”。旧时总称无羽毛鳞甲蔽身的动物。
“视之不明,是谓不哲,哲,知(智)也。《诗》云:‘尔德不明,以亡(无)陪亡(无)卿;不明尔德,以亡(无)背亡(无)厌(侧)(1)。’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亲近习(2),长同类(3),亡(无)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失在舒缓,故其咎舒也。盛夏日长,暑以养物,政弛缓,故其罚常奥(燠)也。奥(燠)则冬温,春夏不和,伤病民人,故极疾也。诛不行则霜不杀草,繇(由)臣下则杀不以时(4),故有草妖。凡妖,貌则以服,言则以诗,听则以声。视则以色者(5),五色物之大分也,在于眚祥,故圣人以为草妖,失秉(柄)之明者也(6)。温奥(燠)生虫,故有蠃虫之孽,谓螟螣之类当死不死(7),未当生而生,或多于故而为灾也。刘欲以为属思心不容。于《易》,刚而包柔为离(8),离为火为目。羊上角下蹄,刚而包柔,羊大目而不精明,视气毁故有羊祸,一曰,暑岁羊多疫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目者,故有目疴。火色赤,故有赤眚赤祥。凡视伤者病火气,火气伤则水诊之。其极疾者,顺之,其福曰寿(3)。刘歆视传曰有羽虫之孽,鸡祸。说以为于天文南方嚎为乌星(10),故为羽虫;祸亦从羽,故为鸡;鸡于《易》自在粪(11)。说非是(12)。庶征之恒奥(懊),刘向以为《春秋》亡(无)冰也。小奥(懊)不书,无冰然后书,举其大者也。京房《易传》曰:“禄不遂行兹谓欺,厥咎奥(懊),雨雪四至而温。臣安禄乐逸兹谓乱(13),奥(懊)而生虫。知罪不诛兹谓舒,其燠,夏则暑来人,冬则物华实。重过不诛,兹谓亡(无)征,其咎当寒而奥(懊)六日也。”
(1)《诗》云等句:引诗见《诗经·大雅·荡》。不:通“丕”,大也。时:是也。陪:辅佐。卿:卿大夫。背:反叛。侧:倾邪。意谓你的德不明,因而没有辅臣与卿相;大明你的德,臣下就没有反叛与倾邪。(2)习:押也。(3)长:善也,优也。(4)由臣下:言诛罚由于臣下。(5)视则以色者:“则”字当作“不”。王先谦曰:“《晋志》‘视’下作‘石’,是也。传说谓服妖与貌、诗妖与言、鼓妖与声皆相应,视当与色应,此草妖非色是貌,不以色矣。所以然者,以五色分在青祥也,若仍作则字,则理不可通。”(6)秉:通“柄”,权柄。(7)螟(míng):螟蛾的幼虫。一种至食稻心的害虫。螣(tè):食苗叶的小青虫。(8)刚包柔:两阳居外,一阴在内,故云刚包柔。离:《易·离卦》。(9)其极疾者等句:李奇曰:“于六报之中为疾者,逆火气,致疾病也。能顺火气,则祸更为福。”(10)喙:王先谦曰,“喙”当为“啄”。(11)巽:《易·巽卦》。(12)说非是:言鸡说非是。(13)安禄乐逸:苟安禄位,喜欢安逸。
桓公十五年“春,亡(无)冰”(1)。刘向以为周春,今冬也。先是连兵邻国,三战而再败也(2),内失百姓,外失诸侯,不敢行诛罚,郑伯突篡兄而立(3),公与相亲(4),长养同类(5),不明善恶之罚也。董仲舒以为象夫人不正,阴失节也(6)。
(1)桓公十五年:前697年。据《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无冰”并在桓公十四年。(2)三战:谓桓公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十二年与郑师代未战于宋,十二年会纪侯、郑伯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再败:败于郎之战,又败于宋之战。(3)突:郑庄公子,即厉公。兄:谓郑太子忽,即昭公。郑庄公死,突因宋庄公之宠而得立,逼使昭公奔卫。(4)公与相亲:桓公十五年,突被祭仲所逐奔蔡,遂居栎,而昭公入。鲁公再与诸侯伐郑,谋纳厉公。(5)长养同类:谓桓公篡立,与突一类货色。(6)夫人不正,阴失节也:师古曰:“夫人姜氏通于齐侯,故云不正。”何休注《公羊》曰:“此夫人淫泆,阴而阳行之所致。”
成公元年“二月,无冰(1)”。董仲舒以为方有宣公之丧(2),君臣无悲哀之心,而炕阳,作丘甲(3)。刘向以为时公幼弱,政舒缓也。
(1)成公元年:前590年。(2)宣公之丧:宣公死于成公元年之前一年。(3)丘甲:春秋时鲁国按田亩征收的军赋。
襄公二十八年“春,无冰(1)”。刘向以为先是公作三军(2),有侵陵用武之意(3),于是邻国不和,伐其三鄙(4),被兵十有余年,因之以饥馑,百姓怨望,臣下心离,公惧而弛缓,不敢行诛罚,楚有夷狄行,公有从楚心(5),不明善恶之应。董仲舒指(旨)略同。一曰,水旱之灾,寒暑之变,天下皆同,故曰“无冰”,天下异也。桓公杀兄弑君(6),外成宋乱(7),与郑易邑(8),背畔(叛)周室(9)。成公时,楚横行中国(10),王札子杀召伯、毛伯(11),晋败天子之师于贸戎(12),天子皆不能讨。襄公时,天下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13),君不能制。渐将日甚,善恶不明,诛罚不行。周失之舒,秦失之急,故周衰亡(无)寒岁,秦灭亡奥(燠)年。
(1)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2)作三军:鲁本有上下二军,季氏欲专权,又增设中军。(3)侵陵用武:谓入郓取邿。(4)邻国不和,伐其三鄙:襄公十二年三月,十四年夏,莒人代鲁东鄙。十五年夏,齐侯伐鲁北鄙。秋,邾人代鲁南鄙。十六年三月,齐侯伐鲁北鄙。(5)有从楚心:襄公二十八年朝于楚。(6)桓公杀兄拭君:桓公杀隐公。隐公乃桓公之兄。(7)外成宋乱:宋华父督弑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以郜大鼎赂鲁襄公,襄公会齐侯,郑伯于稷而平其乱。(8)与郑易邑:以太山之田易许田。(9)背叛周室:鲁襄公以鲁朝宿之邑(许田)与郑,表明鲁不尊重国王,故云背叛周室。(10)中国:指中原地区。(11)王札子:即王子捷。召伯、毛伯:皆周大夫。王札子杀召伯、毛伯事,《春秋》在宣公十五年。(12)晋败天子之师于贸戎:事在成公元年,见《公羊传》。贸戎:戎别种。(13)诸侯之大夫皆执国权:襄公十六年,溴梁之会,诸侯之大夫会盟。
武帝元狩六年冬(1),亡(无)冰。先是,比年遣大将军卫青、霍云病攻祁连(2),绝大幕(漠)(3),穷追单于(4),斩首十余万级,还,大行庆赏。乃闵(悯)海内勤劳,是岁遣博士褚大等六人持节巡行天下,存赐鳏寡(5);假与乏困(6),举遗逸独行君子诣行在所(7)。郡国有以为便宜者,上丞相、御史以闻(8)。天下咸喜。
(1)元狩六年:前117年。(2)祁连:山名。在今甘肃省境。(3)绝:横渡。大漠:大沙漠。(4)单于:匈奴的君主。(5)存:慰问。(6)假:借贷。乏困:贫困者。(7)诣:往,至。行在所:帝王所在之处。(8)御史:谓御史大夫。
昭帝始元二年冬(1),亡(无)冰。是时上年九岁,大将军霍光秉政(2),始行宽缓,欲以说(悦)下(3)。
(1)始元二年:前85年。(2)霍光:本书有其传。(3)以上言恒燠。
值公三十三年“十二月,陨霜不杀草(1)”。刘歆以为草妖也。刘向以为今十月,周十二月。于《易》,五为天位,君位,九月阴气至,五通于天位,其卦为剥,剥落万物,始大杀矣,明阴从阳命,臣受君令而后杀也。今十月陨霜而不能杀草,此君诛不行,舒缓之应也。是时公子遂颛(专)权(3),三桓始世官(4),天戒若曰,自此之后,将皆为乱矣。文公不寤(悟),其后遂杀子赤,三家逐昭公。董仲舒指(旨)略同。京房《易传》曰:“臣有缓兹谓不顺,厥异霜不杀也。”。
(1)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2)《剥》:《易·剥卦》。(3)公子遂:庄公之子,即东门襄仲。时为卿,专执国政。(4)世官:谓父子相继为卿。
《书序》曰(1):“伊陟相太戊(2),毫有祥,桑榖共生(3)。”传曰:“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4)。伊涉戒以修德,而木枯。”刘向以为殷道既衰,高宗承敝而起(5),尽凉阴之哀(6),天下应之,既获显荣,怠于政事,国将危亡,故桑榖之异见。桑犹丧也,榖犹生也,杀生之秉失而在下(7),近草妖也。一曰,野木生朝而暴长,小人将暴在大臣之位,危亡国家,象朝将为虚(墟)之应也。
(1)《书序》:师古曰,“《商书·咸义》之序也。其书亡。”(2)伊陟:伊尹之子。太戊:太甲之孙。(3)毫:殷都。桑、榖(gǔ):二木名,合而共生。(4)拱:两手合为拱。(5)高宗:武丁。(6)凉(liàng)阴:古时国君居丧之称。(7)秉:通“柄”。权柄。
《书序》又曰:“高宗祭成汤,有蜚(飞)雉登鼎耳而雒(1)。”祖己曰(2):“惟先假王,正厥事(3)。”刘向以为雉雒鸣者雄也,以赤色为主。于《易》,离为雉(4),雉,南方,近赤祥也。刘歆以为羽虫之孽。《易》有鼎卦,鼎,宗庙之器,主器奉宗庙者长子也。野鸟自外来,人为宗庙器主,是继嗣将易也。一曰,鼎三足,三公象,而以耳行(5)。野鸟居鼎耳,小人将居公位,败宗庙之祀。野木生朝,野鸟入庙,败亡之异也。武丁恐骇,谋于忠贤,修德而正事,内举傅说(6),授以国政,外伐鬼方(7),以安诸夏(8),故能攘木鸟之妖(9),致百年之寿,所谓“六沴作见,若是共御(10),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者也(11)。一曰,金沴木曰木不曲直。
(1)雊(gòu):雉鸡叫。(2)祖己:殷贤臣。(3)惟先假王,正厥事:言先代大道之王,能正其事,而灾异消。(4)离:《易·离卦》。(5)耳行:举鼎须执耳,故云以耳行。(6)傅说:武丁时贤臣。(7)鬼方:殷时西北部族名。(8)诸夏:谓中原诸国。(9)攘:却也。(10)共:通“恭”。恭御:言恭己以御灾。(11)章:明也。
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李梅实(1)。”刘向以为周十二月,今十月也,李梅当剥落,今反华实,近草妖也。先华而后实,不书华,举重者也。阴成阳事,象臣颛(专)君作威福。一曰,冬当杀,反生,象骄臣当诛,不行其罚也。故冬华者,象臣邪谋有端而不成,至于实,则成矣。是时僖公死,公子遂颛(专)权,文公不寤(悟),后有子赤之变。一曰,君舒缓甚,奥(燠)气不臧(藏),则华实复生。董仲舒以为李梅实,臣下强也。记曰(2):“不当华而华,易大夫;不当实而实,易相室(3)。”冬,水王,木相,故象大臣。刘歆以为庶征皆以虫为孽,思心嬴虫孽也(4)。李梅实,属草妖。
(1)僖公三十二年,前627年。(2)记:叶德辉曰,“此即《艺文志》,刘向《五行传》记之说。”(3)相室:相王室,犹言相国。(4)刘歆以为等句:王先谦曰:“班从歆说。”
惠帝五年十月(1),桃李华,枣实,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虫食其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又昌邑王国社有枯树复生枝叶。眭孟以为木阴类,下民象,当有故废之家公孙氏从民间受命为天子者。昭帝富于春秋(2),霍光秉政(3),以孟妖言,诛之。后昭帝崩,无子。征昌邑王贺嗣位,狂乱失道,光废之,更立昭帝兄卫太子之孙,是为宣帝。帝本名病已。京房《易传》曰:“枯杨生乘稊(4),枯木复生,人君亡(无)子。”
(1)惠帝五年:前19年。(2)富于春秋:谓年少。(3)秉政:执掌政权。(4)枯杨生稊:《易·大过》九二爻辞。犹言枯杨生叶。稊(tí):树木再生的嫩芽。通“荑”。
元帝初元四年(1),皇后曾祖父济南东平陵王伯墓门梓柱卒(猝)生枝叶(2),上出屋。刘向以为王氏贵盛将代汉家之象也。后王莽篡位,自说之曰:“初元四年,莽生之岁也,当汉九世火德之厄,而有此祥兴于高祖考之门(3)。门为开通,梓犹子也,言王氏当有贤子开通祖统,起于柱石大臣之位,受命而王之符也。”
(1)初元四年:前45年。(2)皇后:王政君。济南:郡名。治东平陵(在今山东章丘西北)。(3)皇祖考:谓王伯。
建昭五年(1),兗州刺史浩赏禁民私所自立社(2)。山阳橐茅乡社有大槐树(3),吏伐断之,其夜树复立其故处。成帝永始元年二月(4),河南街邮樗树生支(枝)如人头(5),眉目须皆具,亡(无)发耳。哀帝建平三年十月(6),汝南西平遂阳乡柱仆地(7),生支(枝)如人形,身青黄色,面白,头有髭发,稍长大,凡长六寸一分。京房《易传》曰:“王德衰,下人将起,则有木生为人状。”
(1)建昭五年:前34年。(2)汉代由官府主持所立之社谓官社,民所私立者谓私社。(3)山阳:郡名。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西北)。橐:县名。在今山东鱼台北。(4)永始元年:前16年。(5)河南:郡名。治洛阳(以今河南洛阳市东北)。邮:传递文书之舍。椿(chū)树:落叶乔木。即臭椿。(6)建平三年:即公元前4年。(7)汝南:郡名。治上蔡(在今河南上蔡西南)。西平:县名。在今河南西平西、舞阳东南。
哀帝建平三年,零陵有树僵地(1),围丈六尺,长十丈七尺。民断其本,长九尺余,皆枯。三月,树卒(猝)自立故处。京房《易传》曰:“弃正作淫,厥妖木断自属(2)。妃后有颛(专)(3),木仆反立,断枯复生。天辟恶之(4)。”
(1)零陵:郡名。治泉陵(今湖南零陵)。僵:倒下。(2)属:连续。(3)专:谓专宠。(4)天辟:谓天子。
元帝永光二年八月(1),天雨草,而叶相摎结(2),大如弹丸。平帝元始三年正月(3),天雨草,状如永光时。京房《易传》曰:“君吝于禄,信衰贤去(4),厥妖天雨草(5)。”
(1)永光二年:前42年。(2)摎(jiū)结:绞结。王念孙曰,“而”读曰“如”。(3)元始三年:即公元3年。(4)君吝于禄,信衰贤去:《补注》引周寿昌:“此即前所云‘禄不遂行’也。”(5)以上言草妖。
昭公二十五年“夏,有鸲鹆来巢(1)”。刘歆以为羽虫之孽,其色黑,又黑祥也,视不明听不聪之罚也。刘向以为有蜚(飞)有蜮不言来者(2),气所生,所谓眚也;鸲鹆言来者,气所致,所谓祥也。鸲鹆,夷狄穴藏之禽,来至中国,不穴而巢,阴居阳位(3),象季氏将逐昭公,去宫室而居外野也。鸲鹆白羽,旱之祥也;穴居而好水,黑色,为主急之应也。天戒若曰,既失众,不可急暴;急暴,阴将持节阳以逐尔,去宫室而居外野矣。昭不寤(悟),而举兵围季氏,为季氏所败,出奔于齐,遂死于外野。董仲舒指(旨)略同。
(1)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2)蜚:虫名。一种有害的小飞虫,发恶臭,生草中,食稻花。蜮:古代相传为一种能含沙射人的动物。隐公元年有蜚,庄公十八年有蜮。(3)鸲鹆:即八哥。中国南北皆有,窠居。
景帝三年十一月(1),有白颈乌与黑乌群斗楚国吕县(2),白颈不胜,堕泗水中,死者数千。刘向以为近白黑祥也。时楚王戊暴逆无道(3),刑辱申公,与吴王谋反(4)。乌群斗者,师战之象也。白颈者小,明小者败也。堕于水者,将死水地。王戊不寤(悟),遂举兵应吴,与汉大战,兵败而走,至于丹徒(5),为越人所斩,堕死于水之效也(6)。京房《易传》曰:“逆亲亲,厥妖白黑乌斗于国。”
(1)景帝三年:前154年。(2)楚国:王国名。吕县:县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3)楚王戊:楚元王刘交之孙。本书卷三十六附其传。(4)吴王:刘濞。本书卷三十五有其传。(5)丹徒:县名。今江苏丹徒县。(6)堕死于水之效:死于丹徒者,乃吴王刘濞,而非楚王刘戊。
昭帝无风元年(1),有乌与鹊斗燕王宫中池上,乌堕池死,近黑祥也。时燕王旦谋为乱(2),遂不改寤(悟),伏辜而死。楚、燕皆骨肉藩臣,以骄怨而谋逆,俱有乌鹊斗死之祥,行同而占合,此天人之明表也。燕一乌鹊斗于宫中而黑者死,楚以万数斗于野外而白者死,象燕阴谋未发,独王自杀于宫,故一乌水色者死,楚炕阳举兵,军师大败于野,故众乌金色者死,天道精微之效也,京房《易传》曰:“专征劫杀,厥妖乌鹊斗。”
(1)元凤元年:前80年。(2)燕王旦:刘旦,武帝之子。本书《武五子传》有其传。
昭帝时有鹈鹕或曰秃鹙(1),集昌邑王殿下(2),王使人射杀之。刘向以为水鸟色青,青祥也。时王驰骋无度,慢侮大臣,不敬至尊,有服妖之象(3),故青祥见也。野鸟入处,宫室将空。王不寤(悟),卒以亡。京房《易传》曰:“辟退有德(4),厥咎狂,厥妖水鸟集于国中。”
(1)鹈鹕(tíhú,):亦名“伽蓝鸟”。大型鸟类。羽多白色,翼大而阔。趾间有蹼。下颌底部有一大的皮囊(喉囊),可用以兜食鱼类。秃鹙(qiū):古籍中水鸟名。相传以为似鹤而大,青苍色。长颈赤目,秃顶。(2)昌邑王:刘贺。本书《武五子传》附其传。(3)有服妖之象:昌邑王贺多治侧注冠,又以冠妖,故云有服妖之象。(4)辟:君也。
成帝河平元年二月庚子(1),泰山山桑谷有鸢焚其巢(2)。男子孙通等闻山中群鸟鸢鹊声,往视,见巢燃,尽堕地,中有三鸢鷇烧死(3)。树大四围,巢去地五丈五尺。太守平以闻。鸢色黑,近黑祥,贪虐之类也。《易》曰:“乌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4)。”泰山,岱宗,五岳之长,王者易姓告代之处也。天戒若曰,勿近贪虐之人,听其贼谋,将生焚巢自害其子绝世易姓之祸。其后赵蜚(飞)燕得幸,立为皇后,弟为昭仪(5),姊妹专宠,闻后宫许美人、曹伟能生皇子也(6),昭仪大怒,令上夺取而杀之,皆并杀其母。成帝崩,昭仪自杀,事乃发觉,赵后坐诛。此焚巢杀子后号啕之应也。一曰,王莽贪虐而任社稷之重。卒成易姓之祸云。京房《易传》曰:“人君暴虐,鸟焚其舍。”
(1)河平元年:前28年。庚子:三十日。(2)鸢:马名。俗称老鹰。(3)中:谓巢中。(kòu,又读gòu):待母哺食的雏鸟。(4)《易》曰等句:引文见《易·旅卦》上九爻辞。鸟焚其巢:喻旅人之焚其居。号啕:哭也。(5)弟:妹也。昭仪:女官名。(6)曹伟能:宫人姓名。一名宫。见《外戚传》。
鸿嘉二年三月(1),博士行大射礼(2),有飞雉集于庭,历阶登堂而雊。后雉又集太常、宗正、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车骑将军之府(3),又集未央宫承明殿屋上。时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待诏宠等上言(4):“天地之气,以类相应,谴告人君,甚微而著。雉者听察,先闻雷声,故《月令》以纪气。经载高宗雊雉之异(5),以明转祸为福之验。今雉以博士行礼之日大众聚会,飞集于庭,历阶登堂,万众睢睢(6),惊怪连日。径历三公之府(7),太常宗正典宗庙骨肉之官,然后入宫。其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虽人道相戒,何以过是!”后帝使中常侍闳诏音曰:“闻捕得雉,毛羽颇摧折,类拘执者,得无人为之(8)?”音复对曰:“陛下安得亡国之语?不知谁主为佞谄之计,诬乱圣德如此者!左右阿谀甚众,不待臣音复谄而足。公卿以下,保位自守,莫有正言。如令陛下觉寤(悟),惧大祸且至身,深责臣下,绳以圣法,臣音当行受诛,岂有以自解哉!今即位十五年,继嗣不立,日日驾车而出,淡行流闻(9),海内传之(10),甚于京师(11)。外有微行之害,内有疾病之忧,皇天数见(现)灾异,欲人变更,终已不改。天尚不能感动陛下,臣子何望?独有极言待死,命在朝暮而已。如有不然(12),老母安得处所(13),尚何皇太后之有(14)!高祖天下当以谁属(嘱)乎(15)!宜谋于贤知(智),克己复礼,以求天意,继嗣可立,灾变尚可销(消)也。”
(1)鸿嘉二年:前19年。(2)博士:官名。大射礼:为祭祀而举行的射札。(3)太常、宗正、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车骑将军:皆官名。(4)王音:元后王政君之从弟。本书《元后传》附其事。宠:人名。未记姓。此人以经术待诏。(5)高宗:商王武丁。(6)睢睢:仰目视貌。(7)经:直也。三公:谓丞相、御史大夫、大司马。(8)得无人为之:言是否有人故为变异。(9)秩(yī):放荡、荒淫。流闻:广为传播。(10)海内:国内。(11)京师:京都,国都。(12)不然:谓非常之变。(13)老母:谓王音之母。安得处所:意谓性命难保。(14)尚何皇太后之有:哪能顾及皇太后(元后王政君)。(15)谁嘱:嘱托于谁。
成帝绥和二年三月(1),天水平襄有燕生爵(雀)(2),哺食(饲)至大,俱飞去。京房《易传》曰:“贼臣在国,厥咎燕生爵(雀),诸侯销。”一曰,生非其类,子不嗣世(3)。
(1)绥和二年:前7年。(2)天水:郡名。治平襄(在今甘肃通渭西)。(3)以上言羽虫之孽。
史记鲁定公时,季桓子穿井,得土缶(1),中得虫若羊(2),近羊祸也。羊者,地上之物,幽于土中,象定公不用孔子而听季氏,暗昧不明之应也。一曰,羊去野外而拘土缶者,象鲁君失其所而拘于季氏,季氏亦将拘于家臣也。是岁季氏家臣阳虎囚季桓子。后三年,阳虎劫公伐孟氏,兵败,窃宝玉大弓而出亡(3)。
(1)土缶(fǒu):盛酒浆的瓦器,小口大腹。(2)若:如;像。(3)宝玉:谓夏后氏之璜。大弓:谓封父之繁弱。二物皆鲁受周始封之分器。定公八年,阳虎作乱不克,窃之而叛。以上言羊祸。
《左氏传》鲁襄公时,宋有生女子赤而毛,弃之堤下,宋平公母共姬之御者见而收之(1),因名曰弃。长而美好,纳之平公,生子曰佐。后宋臣伊戾谗太子痤而杀之(2)。先是,大夫华元出奔晋(3),华弱奔鲁(4),华臣奔陈(5),华合比奔卫(6)。刘向以为时则火灾赤眚之明应也。京房《易传》曰:“尊卑不别,厥妖女生赤毛。”
(1)宋平公:宋共公之子,名成。(2)宋臣伊戾谗太子痤而杀之:事在襄公二十六年。(3)华元出奔晋:事在成公十五年。(4)华弱奔鲁:事在襄公六年。(5)华臣奔陈:事在襄公十七年。(6)华合比奔卫:事在昭公六年。
惠帝二年(1),天雨血于宜阳(2),一顷所,刘向以为赤眚也。时又冬雷,桃李华,常奥(燠)之罚也。是时政舒缓,诸吕用事,谗口妄行,杀三皇子(3),建立非嗣(4),及不当立之王(5),退王陵、赵尧、周昌(6)。吕太后崩,大臣共诛灭诸吕,僵尸流血。京房《易传》曰:“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咎天雨血;兹谓不亲,民有怨心,不出三年,无其宗人。”又曰:“佞人禄,功臣僇(戮),天雨血。”
(1)惠帝二年:即公元前193年。(2)宜阳:县名。在今河南宜阳西。(3)三皇子:谓赵隐王如意、赵幽王友、赵恭王恢,皆高祖子。(4)建立非嗣:谓立后宫美人子为嗣。(5)不当立之王:谓吕氏三王。(6)退王陵、赵尧、周昌:惠帝崩后,吕后欲废右丞相王陵,迁为太傅,实夺之相权。高后元年怨御史大夫赵尧前定赵王如意之策,乃抵尧罪。周昌为赵相,因赵王被鸩杀而谢病不朝见,三岁而薨。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1),山阳湖陵雨血(2),广三尺,长五尺,大者如钱,小者如麻子。后二年,帝崩,王莽擅朝,诛贵戚丁、傅,大臣董贤等皆放徙远方(3),与诸吕同象。诛死者少,雨血亦少(4)。
(1)建平四年:前3年。(2)山阴:郡名。治昌邑(在今山东金乡西北)。湖陵:县名。在今山东鱼台东南。(3)董贤:本书《佞幸传》有其传。(4)以上言赤眚赤祥。传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厥咎急,厥罚恒寒,厥极贫。时则有鼓妖,时则有鱼孽。时则有豕祸,时则有耳疴,时则有黑眚黑祥。惟火沴水。”
“听之不聪,是谓不谋”,言上偏听不聪,下情隔塞,则不能谋虑利害,失在严急,故其咎急也。盛冬日短,寒以杀物,政促迫,故其罚常寒也。寒则不生百谷,上下俱贫,故其极贫也。君严猛而闭下,臣战栗而塞耳,则妄闻之气发于音声,故有鼓妖。寒气动,故有鱼孽。雨以龟为孽,龟能陆处,非极阴也;鱼去水而死,极阴之孽也。于《易》坎为豕,豕大耳而不聪察,听气毁,故有豕祸也。一曰,寒岁豕多死,及为怪,亦是也。及人,则多病耳者,故有耳疴。水色黑,故有黑眚黑祥。凡听伤者病水气,水气病则火沴之。其极贫者,顺之,其福曰富。刘歆听传曰有介虫孽也,庶徽之恒寒。刘向以为春秋无其应,周之末世舒缓微弱,政在臣下,奥(燠)暖而已,故籍(藉)秦以为验(1)。秦始皇帝即位尚幼,委政太后,太后淫于吕不韦及嫪毐(2),封毐为长信侯,以太原郡为毐国,宫室苑囿自恣,政事断焉。故天冬雷,以见阳不禁闭,以涉危害,舒奥(燠)迫近之变也。始皇既冠,毐惧诛作乱,始皇诛之,斩首数百级,大臣二十人,皆车裂以徇,夷灭其宗,迁四千余家于房陵(3)。是岁四月,寒,民有冻死者。数年之间,缓急如此,寒奥(燠)辄应,此其效也。刘歆以为大雨雪,及未当雨雪而雨雪,及大雨雹,陨霜杀叔(菽)草,皆常寒之罚也。刘向以为常雨属貌不恭。京房《易传》曰:“有德遭险,兹谓逆命,厥异寒。诛过深(4),当奥(燠)而寒,尽六日,亦为雹。害正不诛,兹谓养贼,寒七十二日,杀蜚(飞)禽。道人始去兹谓伤(5),其寒物无霜而死,涌水出。战不量敌,兹谓辱命,其寒虽雨物不茂。闻善不予,厥咎聋。”
(1)籍:通“藉”借也。(2)吕不韦:战国末年秦相。《史记》有《吕不韦传》。嫪毐(làoǎi):吕不韦的舍人,后被秦王政处死。《吕不韦传》记其事。(3)房陵:县名。今湖北房县。(4)诛:其下疑有“罚”字。王先谦曰:“《晋》《宋志》‘诛’下有‘罚’字。其下文云‘诛罚过深之应’,明此脱罚字。”(5)道人:有道之人。
桓公八年“十月(1),雨雪”。周十月,今八月也,未可以雪,刘向以为时夫人有淫齐之行,而桓有妒媢之心(2),夫人将杀(3),其象见(现)也。桓不觉寤(悟),后与夫人俱如齐而杀死。凡雨,阴也,雪又雨之阴也,出非其时,迫近象也。董仲舒以为象夫人专恣,阴气盛也。
(1)桓公八年:前704年。(2)媢(mào):嫉妒。师古曰:“媢谓夫妒妇也。”(3)夫人将杀:谓欲杀桓公。
釐公十年“冬,大雨雪(1)”。刘向以为先是釐公立妾为夫人,阴居阳位,阴气盛也。《公羊经》曰“大雨雹”。董仲舒以为公胁于齐桓公,立妾为夫人,不敢进群妾,故专壹之象见(现)诸雹,皆为有所渐胁也(2),行专壹之政云。
(1)釐公十年:前650年。(2)渐胁:谓阴气渐胁。
昭公四年“正月,大雨雪(1)。”刘向以为昭取(娶)于吴而为同姓(2),谓之吴孟子(3)。君行于上,臣非于下。又三家已强,皆贱公行,慢侮之心生。董仲舒以为季孙宿任政,阴气盛也(4)。
(1)昭公四年:前538年。(2)吴:春秋时吴国。同姓:姬姓。(3)吴孟子:师古曰:“《周礼》同姓不为婚,故讳不称吴姬,而云孟子也。”(4)季孙宿:季武子。
文帝四年六月(1),大雨雪。后三岁,淮南王长谋反(2),发觉,迁,道死(3)。京房《易传》曰:“夏雨雪,戒臣为乱。”
(1)文帝四年:前176年。(2)淮南王长:本书卷四十四有传。(3)道死:迁于蜀,未至而死于雍,故曰道死。
景帝中六年三月(1),雨雪。其六月,匈奴入上郡取苑马,吏卒战死者二千余人。明年,条侯周亚夫下狱死(2)。
(1)景帝中六年:前144年。(2)周亚夫:周勃之子。本书卷四十有其传。
武帝元狩元年十二月(1),大雨雪,民多冻死。是岁淮南、衡山王谋反(2),发觉,皆自杀。使者行郡国,治党与,坐死者数万人。
(1)元狩元年:前122年。(2)淮南、衡山王:本书卷四十四有其传。
元鼎二年三月(1),雪(2),平地厚五尺。是岁御史大夫张汤有罪自杀(3),丞相严青翟坐与三长史谋陷汤(4),青翟自杀,三长史皆弃市。
(1)元鼎二年:前115年。(2)雪:此字上疑有“雨”字。(3)张汤:本书有其传。(4)严青翟:庄青翟。班氏因避汉明帝讳,改庄为严。三长史:朱买臣为丞相长史,王朝、边通皆守丞相长史。
元鼎三年三月水冰(1),四月雨雪,关东十余郡人相食(2)。是岁,民不占缗钱有告者(3),以半界之(4)。
(1)元鼎三年:前114年。(2)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3)占:自报。告:告发;检举。(4)以半界之:以没收的钱财之半数,给予告发者。畀(bì):给予;付与。
元帝建昭二年十一月(1),齐楚地大雪,深五尺。是岁魏郡太守京房为石显所告(2),坐与妻父淮阳王舅张博、博弟光劝视(示)淮阳王以不义,博要(腰)斩,光,房弃市,御史大夫郑弘坐免为庶人。成帝即位,显伏辜,淮阳王上书冤博(3),辞语增加(4),家属徒者复得还。
(1)建昭二年:前37年。(2)魏郡:郡名。治邺县(在今河北磁县南)。石显:本书《佞幸传》有其传。(3)冤博:为张博鸣冤。(4)辞语增加:意谓夸张不实之词(此谓受冤之情)。
建昭四年三月(1),雨雪,燕多死。谷永对曰:“皇后桑蚕以治祭服,共(恭)事天地宗庙,正以是日疾风自西北,大寒雨雪,坏败其功,以章不乡(向)(2)。宜齐(斋)戒辟(避)寝,以深自责,请皇后就宫,鬲(隔)闭门户,毋得擅上(3)。且令众妾人人更进,以时博施。皇天说(悦)喜,庶几可以得贤明之嗣。即不行臣言,灾异俞(愈)甚,天变成形,臣虽欲复捐身关策,不及事已(4)。”其后许后坐祝诅废(5)。
(1)建昭四年:“建始四年”之误。王念孙曰:“建昭四年,当为成帝建始四年。今本作建昭者,涉上文元帝建昭二年而误,又脱成帝二字。据下文云‘其后许后坐祝诅废’,则为成帝时事明矣。且下文‘阳朔四年’上无成帝二字,即蒙此文而省也。‘三月’本作四月,……《成纪》云‘建始四年夏四月雨雪。’此尤其明证。”(2)以章不乡(向):言不当天心(师古说)。(3)擅上:谓辄至帝处。(4)虽欲复捐身关策,不及事已:虽欲不顾己身而关说献策,也来不及了。(5)许后:成帝皇后。本书《外戚传》有传。祝诅:诉于鬼神,使降福于所憎之人。
阳朔四年四月(1),雨雪,燕雀死。后十六年,许皇后自杀(2)。
(1)阳朔四年:前21年。(2)许皇后自杀:许后死于绥和元年,距阳朔四年为十四年。此言“后十六年”,误。以上言雪。
定公元年“十月,陨霜杀菽(1)”。刘向以为周十月,今八月也,消卦为《观》(2),阴气未至君位而杀,诛罚不由君出,在臣下之象也。是时季氏逐昭公,公死于外,定公得立,故天见(现)灾以视(示)公也。釐公二年“十月,陨霜不杀草”,为嗣君微,失秉事之象也(3)。其后卒在臣下,则灾为之生矣。异故言草,灾故言菽,重杀谷(4)。一曰菽,草之难杀者也,言杀菽,知草皆死也;言不杀草,知菽亦不死也。董仲舒以为菽,草之强者,天戒若曰,加诛于强臣。言菽,以微见季氏之罚也。
(1)定公元年:前509年。菽:大豆。(2)消:景祐本作“销”。观:《易.观卦》。(3)为嗣君微,失秉事之象:意谓襄仲专权,杀嫡立庶,公室遂弱。(4)重杀谷:谓以杀谷事为重。
武帝元光四年四月(1),陨霜杀草木。先是二年,遣五将军三十万众伏马邑下(2),欲袭单于(3),单于觉之而去。自是始征伐四夷,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京房《易传》曰:“兴兵妄诛,兹谓亡(无)法,厥灾霜,夏杀五谷,冬杀麦。诛不原情,兹谓不仁,其霜,夏先大雷风,冬先雨,乃陨霜,有芒角。贤圣遭害,其霜附木不下地。佞人依刑,兹谓私贼,其霜在草根土隙间。不教而诛兹谓虐,其霜反在草下。”
(1)元光四年:即公元前131年。(2)五将军:韩安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为骁骑将军,公孙贺为轻车将军,王恢为将屯将军,李息为材官将军。马邑:县名。今山西朔县。(3)单于:匈奴君主。
元帝永光元年三月(1),陨霜杀桑;九月二日,陨霜杀稼,天下大饥。是时中书令石显用事专权,与《春秋》定公时陨霜同应。成帝即位,显坐作威福诛(2)。
(1)永安元年:前43年。(2)以上言霜。
釐公二十九年“秋,大雨雹(1)”。刘向以为盛阳雨水,温暖而汤热,阴气胁之不相入,则转而为雹;盛阴雨雪,凝滞而冰寒,阳气薄之不相入,则散而为霰(2)。故沸汤之在闭器,而湛(沉)于寒泉,则为冰,及雪之销(消),亦冰解而散,此其验也。故雹者阴胁阳也,霰者阳胁阴也,《春秋》不书霰者,犹月食也。釐公末年信用公子遂专权自恣(3),将至于杀君,故阴胁阳之象见(现)。釐公不寤(悟),遂终专权,后二年杀子赤(4),立宣公。《左氏传》曰:“圣人在上无雹,虽有不为灾。”说曰:凡物不为灾不书,书大,言为灾也。凡雹,皆冬之愆、阳(5),夏之伏阴也(6)。
(1)釐公二十九年:前631年。(2)霰(xiàn):雪珠(微小冰粒),俗谓“米雪”。(3)公子逆:东门襄仲。(4)二年:误。刘敞曰:“案自僖公末年至文公卒,凡二十三年,今言‘二年’,误也。”子赤:文公太子,即恶。(5)愆:过也。过阳:冬温。(6)伏阴:夏寒。
昭公三年(1),“大雨雹”。是时季氏专权,胁君之象见(现)。昭公不寤(悟),后季氏卒逐昭公。
(1)昭公三年:前539年。
元封三年十二月(1),雷雨雹,大如马头。宣帝地节四年五月(2),山阳、济阴雨雹如鸡子(3)。深二尺五寸,杀二十人,蜚(飞)鸟皆死。其十月,大司马霍禹宗族谋反(4),诛,霍皇后废(5)。
(1)元封三年:前108年。(2)地节四年:即公元前66年。(3)山阳、济阴:皆郡名。山阳郡治昌邑(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济阴郡治定陶(在今山东定陶西北)。(4)霍禹:霍光之子。本书《霍光传》附其传。(5)霍皇后:本书《外戚传》有其传。
成帝河平二年四月(1),楚国雨雹(2),大如斧,蜚(飞)鸟死(3)。
(1)河平二年:前27年。(2)楚国:王国名,治彭城(今江苏徐州市)。(3)以上言雹,总曰恒寒。
《左传》曰釐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己卯(1),晋文公卒(2),庚辰(3),将殡于曲沃(4),出绛(5),柩有声如牛(6)。刘向以为近鼓妖也。丧,凶事;声如牛,怒象也。将有急怒之谋,以生兵革之祸(7)。是时,秦穆公遣兵袭郑而不假道(8),还,晋大夫先轸谓襄公曰(9),秦师过不假涂(途),请击之。遂要(邀)崤厄(10)。以败秦师,匹马觭轮无反(返)者(12),操之急矣(13)。晋不惟旧(14),而听虐谋(15),结怨强国,四被秦寇(16)祸流数世(17),凶恶之效也。
(1)釐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己卯:九日。(2)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名重耳。(3)庚辰:十二月十日。(4)殡于曲沃:晋文公祖庙在曲沃,故殡于此。曲沃:邑名。在今山西闻喜东北。(5)绛:邑名。在今山西曲沃东。(6)柩(jiù):已装尸体的棺材。(7)兵革:兵器衣甲的总称。(8)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名任好。郑:春秋时郑国。秦兵袭郑当经过晋地,因是偷袭,故不假道。(9)先轸:即原殄。襄公:晋襄公,名。(10)要:通“邀”,中途拦截;遮留。崤(yáo)厄:崤山,在今河南西部。分东西二崤,延伸于黄河、洛河间。(11)觭(qì):通“奇”,单也。(12)操之急:谓邀击之事过甚。(13)旧:谓旧恩。晋襄公之父文公本为秦支持而获政权。(14)虐谋:谓先轸之计。(15)四被秦寇:鲁文公二年秦孟明视率师伐晋,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十年秦伯伐晋取北徵,十二年秦伯伐晋取羁马。(16)祸流数世:谓自晋襄公至厉公五世与秦构难。
哀帝建平二年四月乙亥朔(1),御史大夫朱博为丞相,少府赵玄为御史大夫(2),临延登受策(3),有大声如钟鸣,殿中郎吏陛者皆闻焉(4)。上以问黄门侍郎扬雄、李寻(5),寻对曰:“《洪范》所谓鼓妖者也。师法以为人君不聪,为众所惑,空名得进,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其传曰岁月日之中,则正卿受之(6)。今以四月日加辰已有异,是为中焉。正卿谓执政大臣也。宜退丞相、御史,以应天变。然虽不退,不出期年(7),其人自蒙其咎(8)。”扬雄亦以为鼓妖,听失之象也。朱博为人强毅多权谋,宜将不宜相,恐有凶恶亟疾之怒(9)。八月,博、玄坐为奸谋,博自杀,玄减死论。京房《易传》曰:“令不修本,下不安,金毋故自动,若有音。”
(1)建平二年:前9年。乙亥朔:十九日晨。(2)少府赵玄为御史大夫:据本书《公卿表》,赵玄由中尉迁,而非少府。(3)临:当作“临拜”(王念孙说),谓正当授官。延登:延入而登殿。(4)陛者:谓执兵器列于陛侧者。(5)扬雄:本书有《扬雄传》。李寻: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6)岁月日之中,则正卿受之:《补注》引沈钦韩曰:“《洪范传》凡六沴之作,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则后王受之;岁之中、月之中、日之中,则正卿受之;岁之夕、月之夕、日之夕,则庶民受之。注:自正月尽四月为岁之朝,自五月尽八月为岁之中,自九月尽十二月为岁之夕。上旬为月之朝,中旬为月之中,下旬为月之夕。平旦至食时为日之朝,禺中至日跌为日之中,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案:此为‘四月乙亥朔’,实岁月日之朝,李寻所对,犹未敢正言哀帝之咎耳。”余案:“乙亥”,十九日,乃月之中,非月之朝。(7)期(jī)年:一整年。(8)蒙:犹“被”。(9)亟:急也。
史记秦二世元年(1),天无云而雷,刘向以为雷当托于云,犹君托于臣,阴阳之合也。二世不恤天下,万民有怨畔(叛)之心。是岁陈胜起(2),天下畔(叛),赵高作乱,秦遂以亡。一曰:《易》震为雷(3),为貌不恭也(4)。
(1)秦二世元年:前209年。(2)陈胜:秦末起义者领袖。本书有传。(3)《震》:《易·震卦》。(4)以上言鼓妖。此条与上条(哀帝建平二年云云)误倒。参考《补注》。
史记秦始皇八年(1),河鱼大上。刘向以为近鱼孽也。是岁,始皇弟长安君将兵击赵,反,死屯留(2),军吏皆斩(3),迁其民于临洮(4)。明年有嫪毐之诛。鱼阴类,民之象,逆流而上者,民将不从君令为逆行也。其在天文,鱼星中河而处,车骑满野。至于二世,暴虐愈甚,终用急亡。京房《易传》曰:“众逆同志,厥妖河鱼逆流上。”
(1)秦始皇八年:前239年。(2)屯留:县名。在今山西长治市西北。(3)军吏:指随从长安君反的军吏。(4)临洮:县名。今甘肃岷县。
武帝元鼎五年秋(1),蛙与虾蟆群斗(2)。是岁,四将军众十万征南越(3),开九郡(4)。
(1)元鼎五年:前112年。(2)虾蟆(má):即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3)四将军征南越: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侦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漓水,田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4)开九郡: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
成帝鸿嘉四年秋(1),雨鱼于信都(2),长五寸以下。成帝永始元年春(3),北海出大鱼(4),长六丈,高一丈,四枚。哀帝建平三年(5),东莱平度出大鱼(6)长八丈,高丈一尺,七枚,皆死。京房《易传》曰:“海数见(现)巨鱼,邪人进,贤人疏(7)。”
(1)鸿嘉四年:前17年。(2)信都:国名。治信都(今河北冀县)。(3)永始元年:前16年。(4)北海:郡名。治营陵(在今山东潍坊市南)。(5)建平三年:前4年。(6)东莱:郡名。治掖县(今山东掖县)。平度:县名。在今山东掖县西南。(7)以上言鱼孽。
桓公五年“秋,螽(1)”。刘歆以为贪虐取民则螽,介虫之孽也,与鱼同占,刘向以为介虫之孽属言不从。是岁,公获二国之聘(2),取鼎易邑(3),兴役起城(4)。诸螽略皆从董仲舒说云。
(1)桓公五年:前707年。螽(Zhōng):昆虫名。旧说为蝗类的总称。(2)公:鲁桓公。二国:指春秋时宋国、郑国。(3)取鼎:指宋国以郜鼎赂鲁桓公。易邑:指郑国以泰山之田易许田。(4)兴役起城:指鲁桓公五年夏兴役筑祝丘城。
严公二十九年“有蜚(1)”。刘歆以为负蠜也(2),性不食谷,食谷为灾,介虫之孽。刘向以为蜚色青,近青眚也,非中国所有(3)。南越盛署(4),男女同川泽,淫风所生,为虫臭恶。是时严公取齐淫女为夫人,既入,淫于两叔,故蜚至。天戒若曰,今诛绝之尚及,不将生臭恶,闻于四方。严不寤(悟),其后夫人与两叔作乱,二嗣以杀(5),卒皆被辜(6)。董仲舒指(旨)略同。
(1)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蜚:虫名。属蝽类。一种有害的小飞虫。(2)负蠜(fán):虫名。草螽。俗称蝈蝈、织布娘。(3)中国:指中原地区。春秋时南越与中原地区联系较少,故言“非中国”。(4)盛暑:非常炎热。(5)二嗣:谓鲁国子般及闵公。(6)此谓二叔、哀姜皆不得其死。
釐公十五年“八月,螽(1)”。刘向以为先是釐有咸之会(2),后城缘陵(3),是岁复以兵车为牡丘会,使公孙敖帅(率)师,及诸侯大夫救徐(4),兵比三年在外(5)。
(1)釐公十五年:前645年。(2)先是釐有咸之会:鲁釐公十三年,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咸。咸:卫地。(3)后城缘陵:鲁釐公十四年,公与诸侯城缘陵。缘陵:杞邑。(4)为牧丘会等句:鲁釐公十五年,公与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盟于牧丘,公孙敖率师,与诸侯大夫救徐(时徐受楚伐)。牧丘:邑名。在今山东在平东。公孙敖:孟穆伯。徐:春秋时小国名。在今江苏泗洪南。(5)比:频也。
文公三年“秋,雨螽于宋(1)”。刘向以为先是宋杀大夫而无罪(2),有暴虐赋敛之应(3)。《榖梁传》曰上下皆合(4),言甚。董仲舒以为宋三世内取(娶)(5),大夫专恣(6),杀生不中(7),故螽先死而至。刘歆以为螽为谷灾。卒遇贼阴,坠而死也。
(1)文公三年:前624年。(2)宋杀大夫而无罪:指鲁僖公二十五年《春秋》书“宋杀其大夫”,不书名,以其无罪。(3)有暴虐赋敛之应:宋昭公。(4)上下皆合:谓螽之多。(5)宋三世:指春秋时宋国襄公、成公、昭公。内娶:谓娶宋国大夫之女。(6)大夫专恣:因宋君内娶大夫之女,故公族以弱,妃党益强。(7)中:当也。
八年“十月,螽(1)”。时公伐邾取须朐(2),城(3)。
(1)(鲁文公)八年:前619年。(2)邾:春秋时小国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须朐:邾邑。(3):鲁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
宣公六年“八月,螽(1)”。刘向以为先是时宣伐莒向(2),后比再如齐(3),谋伐莱(4)。
(1)宣公六年:前603年。(2)宣伐莒向:鲁宣公四年代莒国向邑。莒,春秋时小国名。莒:邑名。今山东莒县。(3)后比再如齐:鲁宣公四年秋及五年春一再往齐。比:频也。如:往也。(4)谋伐莱:鲁宣公七年会齐侯伐莱。莱:春秋时小国名。在今山东昌邑东南。
十三年“秋,螽(1)”。公孙归父会齐伐莒(2)。
(1)(宣公)十三年:前596年。(2)公孙归父会齐伐莒:事在鲁宣公十三年,故苏舆以为“公孙”之上当有“先是”二字。苏氏云:“下云‘宣无熟岁,数有军旅’,即承此言之。《公羊》何注‘先是岁饥,而使归父会齐人伐莒’是也。”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字子家。
十五年“秋,螽(1)”。宣亡(无)熟岁,数有军旅。
(1)(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襄公七年“八月,螽(1)”。刘向以为先是襄兴师救陈(2),滕子、郯子、小邾子皆来朝(3)。夏,城费(4)。
(1)襄公七年:前566年。(2)襄兴师救陈:鲁襄公五年,楚伐陈,襄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齐太子光救陈。(3)滕子、郯子、小邾子皆来朝:鲁襄公六年滕子来朝,七年郯子、小邾子来朝。滕、郯、邾,皆春秋时小国名。滕子、即滕君。郯子,即郯君。小邾子,即小邾君。(4)城:筑城。费(bì):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哀公十二年“十二月,螽(1)”。是时哀用田赋(2)。刘向以为春用田赋,冬而螽。
(1)哀公十二年:前483年。(2)田赋:按田地征收的赋税。
十三年“九月,螽;十二月,螽(1)”。比三螽,虐取于民之效也。刘歆以为周十二月,夏十月也(2),火星既伏,蛰虫皆毕,天之见变,因物类之宜,不得以螽,是岁再失闰矣(3)。周九月,夏七月,故传曰“火犹西流,司历过也(4)。”
(1)(哀公)十三年:前482年。(2)周十二月,夏十月也。:周历的十二月,合夏历的十月。因夏历建寅,以正月为岁首,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3)自“火星既伏”至“是岁再失闰”:古人以为,夏历七月以后,火星西沉,虫灾也将结束,至迟不能出现于十月。夏历十月螽,说明纪年失闰了。(4)《传》曰等句:参见《左传》哀公十二年。火犹西流:谓火星于夏历七月西沉。司历:主管历法。过:差错。
宣公十五年“冬,蝝生(1)”。刘歆以为蝝,蚍蠹之有翼者(2),食谷为灾,黑眚也。董仲舒、刘向以为蝝,螟始生也,一曰蝗始生。是时民患上力役,解(懈)于公田(3)。宣是时初税亩(4)。税亩,就民田亩择美者税其什一,乱先王制而为贪利,故应是而蝝生,属蠃虫之孽。
(1)宣公十五年:前594年。蝝(yuán):未生翅的蝗子。(2)蚍蠹:虫名。大飞蚁。即蚍蜉。(3)懈于公田:在公田上劳作懈怠,即怠工。
(4)初税亩:开始按田亩多少好坏征收赋税。景帝中三年秋(1),蝗。先是匈奴寇边,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2)。
(1)景帝中三年:前147年。(2)不害:人名。其姓无考。师古以为“魏不害”,乃以征和二年所封当涂侯魏不害充之,误。(沈钦韩说)代:郡名。治代县(在今河北蔚县东北)。高柳:县名。今山西阳高县。
武帝元光五年秋(1),螟;六年夏,蝗。先是,五将军众三十万伏马邑(2),欲袭卑于也。是岁,四将军征匈奴(3)。
(1)元光五年:前130年。(2)五将军:元光二年六月,御史大夫韩安国">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伏:埋伏。马邑:县名。今山西朔县。
(3)四将军: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
元鼎五年秋(1),蝗。是岁,四将军征南越及西南夷(2),开十余郡(3)。
(1)元鼎五年:前112年。(2)四将军: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戈船将军归义越侯严,下濑将军甲,征南越。越驰义侯遗将巴蜀罪人、征发夜郎兵,征西南夷,平之。(3)开十余郡:定南越地为九郡,定西南夷为武都、牂柯、越雟、沈黎、汶山五郡,凡十四郡。
元封六年秋(1),蝗。先是,两将军征朝鲜(2),开三郡(3)。
(1)元封六年:前105年。(2)先是两将军征朝鲜:元封二年,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率领应募罪人征朝鲜。(3)开三郡:据《武纪》,征朝鲜,以其地为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此“三”乃“四”之误。
太初元年夏(1),蝗从东方蜚(飞)至敦煌(2);三年秋,复蝗。元年贰师将军征大宛(3),天下奉其役连年。
(1)太初元年:前104年。(2)敦煌:郡名。在今甘肃西部。治敦煌(在今甘肃敦煌西)。(3)元年:指太初元年。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本书卷六十一有传。
征和三年秋(1);蝗;四年夏,蝗(2)。先是一年,三将军众十余万征匈奴(3)。征和三年(4),贰师七万人没不还(5)。
(1)征和三年:前90年。(2)蝗:按文例,“蝗”上当育“复”字。(3)三将军征匈奴: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二万人出西河,重合侯马通四万骑出酒泉。(4)征和三年:衍文。苏舆曰:“遣三将军亦在征和三年,此永上‘四年’言之。‘征和三年’四字当衍。”(5)没不还:战死而无生还。
平帝元始二年秋(1),蝗,遍天下。是时王莽秉政(2)。
(1)元始二年:即公元二年。(2)以上言介虫之孽。
《左氏传》曰严公八年齐襄公田(畋)于贝丘(1),见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2)。”公怒曰:“射之!”豕人立而啼(3),公惧,坠车,伤足丧屦(4)。刘向以为近豕祸也。先是,齐襄淫于妹鲁桓公夫人,使公子彭生杀桓公,又杀彭生以谢鲁(5)。公孙无知有宠于先君(6),襄公绌之(7),无知帅(率)怨恨之徒攻襄于田(畋)所(8),襄匿其户间,足见(现)于户下,遂杀之。伤足丧屦,卒死于足,虐急之效也。
(1)庄公八年:前686年。田:通“畋”。打猎。贝丘:齐地。今山东博兴县南有贝中聚,疑即其地。(2)公子彭生:齐人。其受齐襄公命杀了鲁桓公,又因此受咎而被齐襄公所杀。见《左传》桓公十八年。(3)豕人立:豕似人站立(前足离地)。(4)屦(jù):麻、皮等制成的单底鞋。(5)谢:道歉;认罪。(6)公孙无知:鲁庄公之孙,鲁僖公之弟,夷仲年之子,鲁襄公之从父昆弟。先君:指鲁僖公。(7)绌:通“黜”。废退。(8)怨恨之徒:指久戍葵丘的连称、管至父。畋所:打猎之处。
昭帝元凤元年(1),燕王宫永巷中豕出圂(2),坏都灶(3),衔其釜六七枚置殿前。刘向以为近豕祸也。时燕王旦与长公主、左将军谋为大逆(4),诛杀谏者,暴急无道。灶者,生养之本,豕而败灶,陈釜于庭,釜灶将不用,宫室将废辱也。燕王不改,卒伏其辜。京房《易传》曰:“众心不安君政,厥妖豕入居室(5)。”
(1)元凤元年:前80年。(2)永巷:宫内妃嫔住处。圂(hùn):猪圈。(3)都灶:蒸炊之大灶。(4)燕王旦:武帝之子。《武五子传》有其传。长公主:指鄂邑盖长公主。左将军:指上官桀。(5)以上言豕祸。
史记鲁襄公二十三年(1),谷、洛水斗(2),将毁王宫(3)。刘向以为近火沴水也。周灵王将拥之(4),有司谏曰:“不可。长民者不崇薮(5),不堕山(6),不防川(7),不窦泽(8)。今吾执政毋乃有所辟(9),而滑夫二川之神(10),使至于争明(11),以防王宫室(12),王而饰之(13),毋乃不可乎!惧及子孙,王室愈卑。”王卒拥之。以传推之,以四渎比诸侯,谷、洛其次(14),卿大夫之象也,为卿大夫将分争以危乱王室也。是时世卿专权,儋括将有篡杀之谋(15),如灵王觉寤(悟),匡其失政(16),惧以承戒,则灾祸除矣。不听谏谋(17),简嫚大异(18),任其私心,塞埤拥下(19),以逆水势而害鬼神。后数年有黑如日者五。是岁蚤(早)霜,灵王崩。景王立二年,儋括欲杀王,而立王弟佞夫。佞夫不知,景王并诛佞夫(20)。及景王死,五大夫争权(21),或立子猛,或立子朝,王室大乱。京房《易传》曰:“天子弱,诸侯力政(征)(22),厥异水斗。”
(1)鲁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2)谷、洛水:二水名。在今河南省西部。斗:谓二水相激。(3)王宫:周王宫。(4)拥:当作“雍”,通“壅”。下同。(5)长:犹“君”。崇:积聚。薮:无水之泽。(6)堕:毁也。(7)防:障也。(8)窦:穿通。(9)辟:通“避”。违也。(10)滑(gǔ):乱也。(11)明:神灵(师古注)。《国语·周语下》韦注:“明,精气也。”(12)防:当作“妨”。《国语·周语下》作“妨”,是。(13)饰:通“饬”。整治,修整。(14)谷,洛其次:谓谷水、洛仅次于四渎。(15)儋括:儋季之子,简王之孙。篡杀之谋:指儋括除丧服,将见灵王,过庭而叹“呜呼,必有此夫!”(16)匡:纠正。(17)谏谋:单公子愆旗闻儋括之言,曾建议周灵王杀之。(18)简嫚大异:谓不忧谷、洛水斗。(19)埤:通“卑”。低洼之地。(20)景王并诛佞夫:事在鲁襄公三十年。(21)五大夫:指刘子、单子、尹氏、召伯、毛伯。(22)政:通“征”。力征:谓以力相征伐。
史记曰,秦武王三年渭水赤者三日(1),昭王三十四年渭水又赤三日(2)。刘向以为近火沴水也。秦连相坐之法(3),弃灰于道者黥(4),网密而刑虐,加以武伐横出,残贼邻国,至于变乱五行,气色谬乱。天戒若曰,勿为刻急,将致败亡。秦遂不改,至始皇灭六国,二世而亡。昔三代居三河(5),河洛出图书(6),秦居渭阳(7),而渭水数赤,瑞异应德之效也。京房《易传》曰:“君湎于酒(8),淫于色,贤人潜,国家危,厥异流水赤也(9)。”
(1)秦武王三年:前308年。(2)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年。(3)连相坐之法:谓一人犯法,株连他人同时治罪。(4)弃灰于道者黥:据《韩非子》,商鞅为政,以弃灰于道必坋(fèn,涂饰)人,坋人必斗,故设黥刑以绝其原。(5)三代:指夏、商、周。三河:河东、河内、河南。三代居三河:谓夏都安邑,即河东;殷都朝歌,即河内;周都洛阳,即河南。(6)河洛出图书:即《洪范》所言河出图,洛出书。(7)渭阳:渭河北
岸,指咸阳。(8)湎(miǎn):沉迷。(9)以上言火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