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恃君览 恃君

卷二十恃君览恃君

【原文】

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②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③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④,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其群,而人备可完矣。

【注释】

①恃君:论述君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此篇是伊尹学派的学说。②扞:抵御,防御。③辟:同“避”。④狡虫:凶恶的蛇虫虎豹之类。

【译文】

但凡作为人的天性,手脚牙齿都不足以用来进行自卫,肌肉皮肤都不足以用来进行抵御寒冷暑热,筋骨都不足以用来追逐利益逃避祸害,勇敢的胆量都不足以用来使猛兽退却使凶悍的敌人止步,但是,人却还可以制裁世上的万事万物,制服禽兽,征服虫蛇虎豹,即使是寒冷暑热干燥潮湿的天气都不能对人们有所损害。这不只是因为人们预先有了准备,而是因为人们聚集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啊。一大群人可以聚集在一起,是因为大家相互都对对方有利用的价值。人们相互的可利用价值就产生在人群之中,有了这样的一个基础,君王的统治之道就可以建立了。所以君王的统治之道建立,就会对群聚有利,从而人们防御万事万物的准备就更完善了。

【原文】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①、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②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故君臣之义,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③。

【注释】

①亲戚:这里指父母。②畜:通“蓄”。③物:通“勿”,不要。章:通“旃”(zhān),助词,等于“之焉”两字连用的意义。

【译文】

上古时代曾经是没有君王的,当时的人聚集在一起过着群居的生活,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没有亲戚朋友、兄弟姐妹、男人女人之间的区别,没有尊上爱下、尊长爱幼的辈分,没有进出谦让的礼节,没有穿衣整装、结带系鞋、建造宫室、囤积粮食财物的便利,没有机械器皿、舟船车马、城墙防御工事的设备,这就是没有君王的忧患。所以,君王和下臣之间的意义,不可以不弄明白。从上古到今天,天下灭亡的国家很多了,但是君王统治之道没有被废除,是因为天下的人认为这对于他们有好处。所以,废除不适合当君王的人,而拥立懂得履行君王之道的人。君王之道是怎么样的呢?就是看这位君王对于百姓有贡献还是没有贡献。

【原文】

渭滨之东①,夷、秽之乡,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之居,多无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兜之国,多无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此四方之无君者也。其民麇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圣人深见此患也,故为天下长虑,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置君非以阿②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德衰世乱,然后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此国所以递兴递废也,乱难之所以时作也。故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③。

【注释】

①以下的这些国家的名称和地名多数都无考。②阿:屈从,阿谀。③“故忠臣廉士”以下,阐述忠臣廉士的节操,和上文不相承,可能是其他的篇目错编在这里。意思是:“所以忠臣廉士对内劝谏他们君主的过错,对外就尽人臣之义为君死难”。

【译文】

渭滨的东边,夷、秽的这些地方,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等部族居住的处所,大多没有国君;扬、汉的南边,百越人居住的边境,敝凯诸、夫风、余靡这些地方,缚娄、阳禺、兜这些国家,大多没有国君;氐、羌、呼唐、离水的西边,人、野人、篇笮川那里,舟人、送龙、突人的地区,大多没有国君;雁门的北面,鹰隼、所鸷、须窥这些国家,饕餮、穷奇这些地区,叔逆的所在,儋耳居住的地方,大多没有国君;这些都是四方没有国君的地方。这些地区的百姓像麋鹿禽兽一样生活,年少的人驱使年老的长者做事,年长的人畏惧壮年人,有力量的人就被认为是贤能的人,具有暴力倾向、傲慢的人就被尊敬,日日夜夜相互残杀,没有休止,要到杀尽自己的同类为止。圣人深刻地看到了这种祸患,所以替天下的人担忧考虑了很久,认为什么方法都比不上为他们设置一位天子的方法好;为了一个国家做长远打算,就不如设立一位国君。设立国君不是要人们对国君阿谀奉承,设立天子不是要人们对天子阿谀奉承,设立长官不是要人们对长官阿谀奉承。道德衰败、世道大乱,在这种情况之下,天子是把天下作为自己所私有的东西,国君把国家当做私利,长官用自己的官职谋私,这就是国家有兴起有灭亡、混乱灾难不时发生的原因。所以忠臣廉士,对内劝谏他们君主的过错,对外就尽人臣之义,可以为君臣之义而赴死。

【原文】

豫让欲杀赵襄子,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于其妻之所。其妻曰:“状貌无似吾夫者,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以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所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不然。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襄子必近子,子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笑而应之曰:“是先知报后知也,为故君贼新君矣,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失吾所为为之矣。凡吾所为为此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非从易也。”①

【注释】

①“豫让欲杀赵襄子……非从易也”这一段据考是《不侵》篇错编在这里,所以这里不作译注。

【译文】

豫让想要杀赵襄子,剃掉胡须和眉毛,自己毁坏自己的容貌,装扮成乞丐到他妻子那里去乞讨。他的妻子说:“这人相貌不像我丈夫的样子,他的声音怎么这么像我的丈夫呢?”豫让就吞炭使嗓音嘶哑。他的朋友对他说:“你走这条路很艰难而且难以成功。说你有志向是对的,说你有智慧就不对了。凭你的才能去请求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你。你能得以接近赵襄子然后再去干你所想干的事,这样就很容易并且一定会成功。”豫让笑着回答说:“这样做是为先前知遇我的人去报复后来知遇我的人,是为过去的主人而杀害新的主人。使君臣之间的准则受到严重破坏的事,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这样做就失去了我行刺的目的了。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彰明君臣之间的大义,不是为了行刺的容易。”

【原文】

柱厉叔事莒敖公①,自以为不知,而去居于海上,夏日则食菱芡②,冬日则食橡栗③。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故去,今又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异别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而弗往死,是果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④后世人主之不知其臣者也,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厉⑤人主之节也。行激节厉,忠臣幸于得察。忠臣察则君道固矣。”

【注释】

莒敖公:怀疑是《左传》里的莒郊公,莒国君主。柱厉叔:就是朱厉附。②菱:就是菱角。芡:俗称鸡头。③橡栗:橡树的果实。④丑:耻。⑤厉:通“砺”,砥砺,磨练。

【译文】

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自己以为不被莒敖公所理解,于是就离开莒敖公到海上去居住,夏天吃菱角和芡实,冬天吃橡树的果实为生。当莒敖公遭遇灾难的时候,柱厉叔辞别他的朋友前去为莒敖公殉死。他的朋友说:“你是因为莒敖公不了解你的心意而离开他的。如今他遭受灾难你又去为他送死,这样说的话,他对你理解或不理解都没有什么区别啊。”柱厉叔回答说:“不对。我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我而离开他。如今他死了,我不去为他送死,这就果然是他了解我了。我要用为他送死的这件事来耻笑以后的君主不懂得了解他们的下臣,所以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励君主注意品行,磨砺君主的节操。君主的行为受到激励,节操得到磨砺,忠臣就有幸可以得到君主的察觉。忠臣受到君主的发现,那么君王的统治就可以巩固了。”

单字解释: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