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手定稿风人深致
【原文】
《诗·蒹葭》一篇①,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②,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释】
①《诗·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釆,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诗》:即《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开始尊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间诗歌三百零五首,分风、雅、颂三个部分。《蒹葭》属于秦风。
②晏同叔:即晏殊,宇同叔,谥元献,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北宋词人,著有《珠玉词》,存词一百三十多首。“昨夜”三句:出自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诗经·蒹葭》一篇,最具有风人深远的意味。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思比较接近。只是前者表现得爽利自然而无拘无束,后者表现得悲哀雄壮。
【评析】
用诗、词对勘的方式来说明诗、词之间的体性异同。这一则在王国维的手稿中列于第一,可见王国维撰述词话的最初用心。王国维提出的“风人深致”属于传统诗学话语,“风人”也就是“诗人”之意。因为《诗经》的“风”不仅居前,而且数量最多。“深致”则是在诗歌语言之外所表达的深刻、深远的情致。“风人深致”一词,刘熙载《艺概·诗概》已屡有使用,王国维这里可能是承此而来。《蒹葭》中的主人公在深秋季节“溯洄”、“溯游”,不懈地追寻着在水一方的伊人,此在情人是如此,但也可完全理解为一种对理想、抱负等的执著追求,阐发的空间可以向深远推进;而晏殊的“昨夜”三句,也是写秋季景象,但“望尽天涯路”这一动作,也同样可以作为一种对理想的求索来引申。这就是《蒹葭》与晏殊《蝶恋花》两首作品的相似之“意”。王国维对晏殊“昨夜”三句曾数度引用,并在其“三种境界”中,以晏殊此三句作为第一境,也显然是从“风人深致”这一角度来重新诠释的。不过,就好像朱熹在《诗集传》中直言《蒹葭》之意“不知其何所指”一样,这种“风人深致”也往往只在特殊的语境中才可能被接受,所以难免带有姑妄言之的意味。
但这种诗、词之“同”并不是王国维关注的重点,所以王国维接下来分说《蒹葭》之“洒落”与“昨夜”三句之“悲壮”的不同。其实,这种不同也部分地包含着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区分在内。因为王国维论述无我之境多取诗歌之例,而且诗风和意趣偏于洒落一路;而论述有我之境则多取填词之例,侧重择录悲凉、凄厉之作品。何以说《蒹葭》一篇洒落呢?因为主人公虽然反复追寻,但将这种追寻放在蒹葭苍苍、在水一方的迷离意境之中,可能是这种迷离使主人公着意的是追求的过程,而对追求的结果反倒显得在其次了。所以王士禛《古夫于亭杂录》也说自己从中读出了如《庄子·山木》中所透露出来的“令人萧寥有遗世意”。王国维的洒落之感,当意近于此。而晏殊“昨夜”三句则在“望尽”之中,带有极大的忧虑和劳顿之心,而“望尽”之艰难更为这种忧虑和劳顿渲染了一种悲壮的色调。王国维作此比较,宗旨在于将词的“悲壮”的体性揭示出来。这其实也同样是王国维的一种“风人深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