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手定稿 周邦彦《苏幕遮》得荷神理

卷上手定稿周邦彦《苏幕遮》得荷神理

【原文】

美成《青玉案》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①此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②《惜红衣》③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注释】

①“叶上”三句:出自北宋词人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王国维将《苏幕遮》误作“《青玉案》”。

②《念奴娇》:即姜夔的《念奴娇》:“予客武陵,湖北宪治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入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丈,因列坐其下,上不见日。清风徐来,绿云自动,间与疏处窥见游入画船,亦一乐也。朅来吴兴,数得相羊荷花中。又夜泛西湖,光景奇绝。故以此句写之。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③《惜红衣》:即姜夔的《惜红衣》:“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籍。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

【译文】

周邦彦《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是真正能够得到荷花神理的句子。觉得姜夔《念奴娇》《惜红衣》二词,还使人有隔着雾看花的遗憾。

【评析】

此则其实是举证说明词中隔与不隔的区别。王国维虽出语简约,但意旨不离乎此。

王国维周邦彦似乎一直存在着矛盾心理:一方面,认为其创意之才少,作品缺少深远之致,特别是艳词品格低下;另一方面,又认为周邦彦言情体物,穷极工巧,堪居第一流词人之列。这里王国维特别举出周邦彦“叶上”三句,认为其得荷花之神理,可以说是对此前批评周邦彦词较少深远之致的一种调整。所谓神理,义近神韵,是指传达出所咏之物的精神与韵味。“叶上”三句写宿雨之后,初阳洒照池塘的荷花荷叶,用“清圆”来形容荷叶,用“举”来描写荷花挺拔之貌,用“一一”形容池塘荷叶之满及荷花盛开之状,确实将一幅清新而鲜活的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语言自然顺畅,以不隔之语写不隔之景,所以为王国维极力赞赏。

同样是写荷花,姜夔的《念奴娇》《惜红衣》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周邦彦是写丽日岸边观赏荷花,而姜夔则是写水中观荷,《念奴娇》更是写夜间观荷,故姜夔笔下的荷花,其形象一直在隐约迷离之中,而《惜红衣》则将写人、写荷融合为一,也难以分辨出人与荷的区别。这大概是王国维认为如“隔雾看花”的原因所在。通过这一则的说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王国维“隔与不隔”说的理论局限。因为随着咏物的角度、时间、宗旨不同,这种或暗或明、或隔或不隔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但其间似不能以高下而论,只是描写方式以及审美观念之不同而已。

单字解释: 稿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