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续笔 卷一

容斋续笔卷一

戒石铭

【原文】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太宗皇帝书此以赐郡国,立于厅事之南,谓之《戒石铭》。按成都人景焕,有《野人闲话》一书,乾德三年所作,其首篇《颁令箴》,载蜀王孟昶为文颁诸邑云:“朕念赤子①,旰食宵衣②。言之令长,抚养惠绥③。政存三异④,道在七丝⑤。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⑥。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切,军国是资⑦。朕之赏罚,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民父母,莫不仁慈。勉尔为戒⑧,体朕深思。”凡二十四句。昶区区爱民之心,在五季诸僭伪之君为可称也⑨,但语言皆不工,唯经表出者,词简理尽,遂成王言,盖诗家所谓夺胎换骨法也。

【注释】

①念:关心、想念。赤子:对君主忠诚的百姓。

②旰食宵衣:天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于政务。

③惠绥:安抚。

④政存三异:处理政务要达到三种奇迹出现,即蝗虫不入境内,鸟兽也知礼仪教化,儿童也明了仁厚之心。

⑤道在七丝:治理地方如同拨弦弄琴一样。七丝,古琴的七根弦,也借指七弦琴。

⑥宽猛得所,风俗可移:处理政事要松紧适当,这样才能移风易俗。

⑦赋舆是切,军国是资:田赋收入是国家切身要事,军队和政府都要靠这些来养活。

⑧勉尔为戒:劝导你们要以此为戒。

⑨五季:五代。僭伪:割据一方的非正统的王朝政权。五代十国时候,群雄并起,大多文人都认为这些政权不是正统皇室,所以称之为僭伪。

【译文】

“你们做官得的薪俸,都是人民血汗膏脂;虽然百姓容易虐待,上天却难欺骗。”宋太宗写了这四句,颁发给各地方官员,立碑在公堂南面,称做《戒石铭》。过去成都人景焕,著有《野人闲话》一书,是宋太祖乾德三年时作的。第一篇名《颁令箴》,记载了后蜀国主孟昶曾作文颁给各地方长官,说:“寡人十分关心百姓,为他们很晚才吃饭,天不明就起床。所以才给你们讲这番话,望你们要爱护黎民百姓。治理地方要达到蝗虫不入境、鸟兽懂礼仪、儿童有仁心这三种异事出现,而达到圣人之治,关键还在于地方官们如弹琴一样,把政务调理得好。要像驱鸡那样恰到好处,为政清廉的法规绝不能荒废。政治要宽猛适当,才能移风易俗扶植正气。不能让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不能使百姓生活受到破坏。当官的虐待百姓很容易,可是上天却难被你们欺瞒。田赋收入是国家切身要事,军队和政府都是靠百姓养活。寡人对你们的赏罚,是绝不会拖延时间的。你们做官所得的薪俸,都是人民的血汗膏脂。凡当百姓父母官的,没有不懂得对百姓仁慈的。希望你们都要以此为戒,要很好地体会寡人这个意思。”共写了二十四句。孟昶这一点爱护百姓的心思,在五代十国那些割据地方,称王道霸的君主里面,可以算是比较好的了。但他这篇文章语言不精练,唯有从中归纳出来的四句,言辞简要,道理尽说,遂成为宋太宗的不朽名言。这种归纳法,就是诗人们常用的脱胎换骨的写作方法呀!

李建州

【原文】

建安城东二十里,有梨山庙,相传为唐刺史李公祠,予守郡日①,因作祝文曰:“亟回哀眷。”书吏持白回字犯相公名②,请改之,盖以为李回也。后读《文艺·李频传》,懿宗时,频为建州刺史,以礼法治下。时朝政乱,盗兴相椎敚,而建赖频以安。卒官下③,州为立庙梨山,岁祠之④,乃证其为频。继往祷而祝之云,俟获感应,则当刻石纪实。已而得雨,遂为作碑。偶阅唐末人石文德所著《唐朝新纂》一书,正纪频事,云除建州牧,卒于郡。曹松有诗悼之曰:“出旌临建水,谢世在公堂。苦集休藏箧⑤,清资罢转郎。瘴中无子奠,岭外一妻孀。恐是浮吟骨,东归就故乡。”其身后事落拓如此。《传》又云:“频丧归寿昌,父老相与扶柩葬之。天下乱,盗发其冢,县人随加封掩。”则无后可见云。《稽神录》载一事,亦以为回,徐铉失于不审⑥也。

【注释】

①予守郡日:我在这里担任太守的时候。

②犯相公名:和相公(李刺史)的名字相同,犯了忌讳。

③卒官下:死在任上。

④岁祠之:每年都去祭拜他。

⑤箧:箱子。

⑥审:考证,查究。

【译文】

福建建安郡城东二十里,有座梨山庙,相传是唐代一个姓李的刺史的祠庙。我在这里担任太守的时候,曾写了祝文去祭祀他。文中有“亟回哀眷”一句,办事的书吏说这个“回”字犯了李刺史的讳,请我改一下,这是因为他以为李刺史就是李回。后来,我读了《唐书》中的《文艺·李频传》,其中记有唐懿宗时李频担任建州刺史,用礼法治理地方的事情。当时朝政混乱,到处有盗贼杀人抢劫,建州独因有李频在而十分安定。后来李频死在任上,建州百姓为纪念他建庙于梨山,每年都要去祭祀。这就证明了是李频的祭庙。以后我又再次去祀祷并许愿说,如果能得到灵验,一定要刻块石碑把他的事迹记下来。不久,果然下了一场雨,遂给他立了一块碑。后来偶然看到唐末人石文德所著《唐朝新纂》一书,正好记载有李频的事。书上说,李频担任建州太守,死在任上。曹松曾经写了一首诗悼念他说:“摆着仪仗到建水做官,却死在任上。辛苦吟成的诗集不要埋没在箧中,清贫无钱从此不必再为升迁发愁。在这烟瘴的地方竟没有一个儿子送终,遥远的岭外只留下一个可怜的遗孀。恐怕你只能怀着苦吟的灵魂,往东去飞回故乡。”他死后的事竟然穷困潦倒到这种地步。他的传记里又说:“李频去世后送回故乡寿昌(今浙江建德南)时,是由故乡父老乡亲把他的灵柩安葬入土的。后来天下大乱,有盗墓的把他的坟挖了,县里人又帮助封掩起来。”这样,可见李频确是没有后代的。宋朝的《稽神录》也载了这件事,亦当成了李回,是因其作者徐铉没有很好地考证而造成的错误。

存亡大计

【原文】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至当之谋①,其听而行之,当如捧漏瓮以沃焦釜②。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几③,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曹操自将征刘备田丰袁绍袭其后,绍辞以子疾不行。操征乌戎,刘备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皆为操所灭。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自河北来救,太宗屯虎牢以扼之,建德不得进,其臣凌敬请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关中骇震,则郑围自解。诸将曰:“凌敬书生,何为知战事,其言岂可用?”建德乃谢④敬。其妻曹氏,又劝令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身为人擒,国随以灭。唐庄宗既⑤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谋数道大举,令董璋引陕、虢、泽、潞之兵趣太原,霍彦威以汝、洛之兵寇镇定,王彦章">王彦章以禁军攻郓州,段凝以大军当庄宗。庄宗闻之,深以为忧。而段凝不能临机决策,梁主又无断,遂以致亡。石敬瑭以河东叛,耶律德光赴救,败唐兵而围之⑥,废帝问策于群臣。时德光兄赞华,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吏部侍郎龙敏请立为契丹主,令天雄、卢龙二镇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楼,朝廷露⑦檄言之,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算也,帝深以为然。而执政恐其无成,议竟不决,唐遂以亡。皇家靖康之难,胡骑犯阙⑧,孤军深入,后无重援,亦有出奇计乞用师捣燕者,天未悔祸,噬脐弗及⑨,可胜叹哉!

【注释】

①陈至当之谋:陈述正确的谋略。

②捧漏瓮以沃焦釜:捧着漏了的水瓮去浇烧焦的锅,喻虽形势危急,但仍能缓解。釜,烧饭的锅。

③暗于事几:看不清事情的全貌。

④谢:谢绝,拒绝。

⑤既:已经。

⑥败唐兵而围之:打败了前来的唐军,并将其包围起来。

⑦露:出示,张贴。

⑧胡骑犯阙:金兵侵犯都城。

⑨噬脐弗及:若不早作打算,以后就会像咬自己的肚脐而够不着一样没有办法了。比喻后悔莫及。

【译文】

国家重要决策,关系到安危存亡。当各种变故交织在一起时,幸而有聪明的人提出正确的谋略,听从他们的话去实行,好比捧着漏的瓮去浇烧焦的锅一样可救急。而愚昧的君主,看不清全局形势,而且容易被谄媚小人的话迷惑,这样的人必然很快就会垮台,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了。三国时期曹操曾亲自领兵去征伐刘备田丰袁绍趁机袭击曹操的后方,袁绍借口儿子有病而不出兵。曹操领兵去攻打北方的乌戎,刘备劝说刘表趁机从南方袭击曹操的后方许都(今河南许昌),刘表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结果袁绍刘表都先后被操所灭。唐朝时唐兵去洛阳攻打郑国王世充窦建德从河北出兵来救援,唐太宗李世民把军队屯于虎牢关来阻挡,窦建德攻打不进,他的部下凌敬献计让建德把兵渡过黄河,占领怀州、河阳(今河南沁阳、孟县),再翻过太行山,进入山西上党(今山西长治)境内,沿汾水、晋州(今山西临汾)直指蒲津关(今山西永济西),这一段路没有唐兵,必然如入无人之境,是取胜的万全办法,使关中地区(今陕西西安一带)震动,洛阳之围就可以解了。可是,建德部下将军们却说:“凌敬不过是个书生,懂得什么军事,他的话怎能采用?”建德便谢绝了凌敬的建议。建德的妻子曹氏,又劝他趁唐国后方空虚,集中兵力,稳扎稳打,夺取山北地方,再向西包抄关中,唐兵必然要回来救援,郑国的包围便自然而解。建德仍未听从,而领兵与唐兵进行硬拼,结果被唐兵活捉,他的国家也随之灭亡。五代的后唐庄宗占领河北地方后,屯兵于朝城,梁国君臣商议,决定分兵几路大举进攻,让董璋领陕州(今河南陕县)、虢州(今河南灵宝)、泽州(今山西晋城)、潞州(今山西长治)四州之兵攻打太原,霍彦威领汝州和洛阳的兵攻打镇定(今河北石家庄一带),王彦章">王彦章领禁军攻郓州(今山东郓城),而以招讨使段凝统率主力去抵挡唐庄宗。庄宗得知这消息,十分担忧,但是由于段凝不能当机决策,梁国国君又优柔寡断,拖延不出兵,结果导致灭亡。后唐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乱,契丹部落的领袖耶律德光领兵去救援他,打败了来征伐的唐兵,并把唐兵包围起来。后唐废帝听到这消息,向群臣征求对策。当时德光的哥哥耶律赞华,因和德光争夺王位失败,逃亡在后唐,吏部侍郎龙敏便请求策立赞华为契丹国王,让天雄、卢龙两镇(管辖河北大名至北京以北一带)节度使派兵送他回国即位,经幽州(今北京西南)直往西楼(今内蒙古林西),朝廷再出檄文通告这项决定。契丹必然担心国内争位乱起,军心动摇,这时再派精兵去袭击他,这是解围的一个方法。废帝也觉得是个好办法。可是执政的大臣怕没有把握,迟疑不决而失去时机,后唐也因此而亡国了。我们大宋经历靖康之难,金国的兵侵犯国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孤军深入,无有力的后援,当时亦有人献出奇计,请派精锐兵力趁机直捣金国后方的幽燕地区。大概是老天有意给大宋降下灾祸,而此计没被采用,以致后来后悔也来不及了,真是可叹啊!

重阳上巳改日

【原文】

唐文宗开成元年,归融为京兆尹,时两公主出降,府司供帐事繁,又俯近①上巳曲江赐宴,奏请改日。上曰:“去年重阳取九月十九日,未失重阳之意,今改取十三日可也。”且上巳②、重阳,皆有定日,而至展③一旬,乃知郑谷所赋《十日菊》诗云“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亦为未尽也。唯东坡公有“菊花开时即重阳”之语,故记其在海南艺菊九畹,以十一月望④,与客泛酒作重九云。

【注释】

①俯近:临近。

②上巳:古时的传统节日。汉以前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以后,定为三月初三,不必取巳日。

③展:延后。

④望:月圆之日,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

【译文】

唐文宗开成元年,归融担任京兆府尹时,正好有两个公主出生,府里和有关衙门供应物品和庆贺事宜特别繁忙,而时又临近三月初三的上巳节,皇帝照例要在这一天去京都郊外的风景区曲江大宴群臣。府尹实在忙不过来,便上奏请求改宴会日期。皇帝说:“去年重阳节改为九月十九,并没失去重九的本意,今年上巳就改为三月十三吧。”自古以来,上巳、重阳都有固定的日期,但也有可延期十天的例子。由此可知,唐朝诗人郑谷所作《十日菊》诗说:“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也是重阳没有过去的意思。唯有苏东坡有过“菊花开时即重阳”的诗句,是记他在海南做官时种菊花九畦,于十一月十五与客人饮酒,仍能当做“重九”来过。

单字解释:

上一篇: 容斋五笔 卷九 下一篇: 容斋三笔 卷四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