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卷六书证第十七
【原文】
《诗》云:“参差①荇菜②。”《尔雅》云:“荇,接余也。”字或为莕③。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今是水悉有之,黄花似莼④,江南俗亦呼为猪莼,或呼为荇菜。”刘芳⑤具有注释。而河北俗人多不识之,博士⑥皆以参差者是苋菜⑦,呼人苋为人荇,亦可笑之甚。
【注释】
①参差:长短不齐。
②荇(xìng)菜: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嫩时可食,也可入药。
③莕(xìng):荇。
④莼(chú):水葵。
⑤刘芳:字伯文,北魏彭城人。曾撰《毛诗笺音义证》十卷。
⑥博士: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
⑦苋(xián)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叶有绿紫两色,花黄绿色,嫩苗可作食用。
【译文】
《诗经》上说:“参差荇菜。”《尔雅》解释说:“荇菜,就是接余。”荇字有时也写作“莕”,前代学者们的解释都说:荇菜是一种水草,圆叶细茎,其高低随水的深浅而定,现在凡是有水的地方都有它,它那黄色的花就像水葵,江南民间也称它叫猪莼,也有人叫它荇菜。后魏的刘芳对此都有注释。而河北地区的一般人大都不认识它,博士们都把《诗经》中所说的“参差荇菜”认作苋菜,把人苋叫做人荇,也确实非常可笑了。
【原文】
《诗》云:“谁谓荼苦①?”《尔雅》、《毛诗传》并以荼,苦菜也。又《礼》云:“苦菜秀。”案:《易统通卦验玄图》②曰:“苦菜生于寒秋,更冬历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则如此也。一名游冬,叶似苦苣而细,摘断有白汁,花黄似菊。江南别有苦菜,叶似酸浆③,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时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释劳。案:郭璞④注《尔雅》,此乃蘵⑤黄蒢也。今河北谓之龙葵。梁世讲《礼》者,以此当苦菜;既无宿根,至春方生耳,亦大误也。又高诱⑥注《吕氏春秋》曰:“荣⑦而不实曰英。”苦菜当言英,益知非龙葵也。
【注释】
①谁谓荼苦:见《诗·邶风·谷风》。
②《易统通卦验玄图》:此书《隋书·经籍志》著录,未著撰人。
③酸浆:草名。
④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
⑤蘵(zhī):蘵草,叶似酸浆,花小而白,中心黄,江东以作菹食。
⑥高诱:东汉涿郡涿(今河北涿县)人。著有《吕氏春秋注》等。
⑦荣:开花。
【译文】
《诗经》上说:“谁谓荼苦?”《尔雅》《毛诗传》都以荼为苦菜。此外,《礼记》上说:“苦菜秀。”按:《易统通卦验玄图》上说:“苦菜生长于寒冷的秋天,经冬历春,到夏天就长成了。”现在中原一带的苦菜就是这样的。它又名游冬,叶子像苦苣而比苦苣细小,摘断后有白色的汁液,花黄色像菊花。江南一带另外有一种苦菜,叶子像酸浆草,它的花有的紫有的白,结的果实有珠子那么大,成熟时颜色有的红有的黑。这种菜可以消除疲劳。按:郭璞注的《尔雅》中,认为这种苦菜就是蘵草,即黄蒢。现在河北一带把它叫做龙葵。梁朝讲解《礼记》的人,把它当做中原的苦菜,它既没有隔年的宿根,又是在春天才生长,这也是一个大的误释。另外高诱在《吕氏春秋》注文中说:“只开花不结实的叫英。”苦菜的花就应当叫做英,由此更说明它不是龙葵。
【原文】
《月令》①云:“荔挺出。”郑玄注云:“荔挺,马薤②也。”《说文》云:“荔,似蒲③而小,根可为刷。”《广雅》④云:“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云:“荔挺不出,则国多火灾。”蔡邕⑤《月令章句》云:“荔似挺。”高诱注《吕氏春秋》云:“荔草挺出也。”然则《月令注》荔挺为草名,误矣。河北平泽率生之。江东颇有此物,人或种于阶庭,但呼为旱蒲,故不识马薤。讲《礼》者乃以为马苋;马苋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马齿。江陵尝有一僧,面形上广下狭;刘缓幼子民誉,年始数岁,俊晤⑥善体物,见此僧云:“面似马苋。”其伯父縚因呼为荔挺法师。绍亲讲《礼》名儒,尚误如此。
【注释】
①《月令》:《礼记》篇名。
②马薤(xiè):草本植物名。
③蒲:草本植物名。
④《广雅》:训诂书。
⑤蔡邕(yōng):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⑥俊晤:亦作“俊悟”。聪明卓异。
【译文】
《月令》说:“荔挺出。”郑玄作的注释说:“荔挺就是马薤。”《说文解字》说:“荔像蒲而较小,根可做刷子。”《广雅》说:“马薤就是荔。”《通俗文》也称它为马蔺。《易统通卦验玄图》说:“荔草茎儿长不出,则国家多火灾。”蔡邕的《月令章句》说:“荔草以它的茎儿冒出地面。”高诱注释《吕氏春秋》说:“荔草的茎儿冒出来。”这样看来,郑玄的《月令注》把“荔挺”作为草名是错误的了。这种草在河北地区的沼泽地带到处都有。江东地区则少有此物,有的人把它种在阶庭内,只不过是称它为旱蒲,所以就不知道马薤的名字。讲解《礼记》的人竟把它当成马苋;马苋是可以吃的,也叫做豚耳,俗名叫马齿。江陵曾经有一位僧人,脸形上宽下窄;刘缓的小儿子叫民誉,年龄才几岁,却异常聪明,善于描摹事物,他看见这位僧人就说:“他的脸像马苋。”民誉的伯父刘縚因此就称呼这位僧人叫荔挺法师。刘縚本人就是讲解《礼记》的有名学者,尚且会有这样的误解。
【原文】
《诗》云:“将其来施施。”《毛传》云:“施施,难进之意。”郑《笺》①云:“施施,舒行兒也。”《韩诗》②亦重为施施。河北《毛诗》皆云施施。江南旧本,悉单为施,俗遂是之,恐为少误。
【注释】
①郑《笺》:郑玄对《毛诗》的注释。
②《韩诗》:《诗》今文学派之一,汉初韩婴所传。
【译文】
《诗经》说:“将其来施施。”《毛传》说:“施施,难以前进的意思。”郑玄《笺》说:“施施,缓缓行走的样子。”《韩诗外传》也是重叠为“施施”二字。河北本《毛诗》都写作“施施”。江南过去的《诗经》版本,全都单写作“施”,众人就认可了它,这恐怕是个小小的错误。
【原文】
《礼》云:“定犹豫,决嫌疑①。”《离骚》曰:“心犹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释者。案:《尸子》②曰:“五尺大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③,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后敢渡。今俗云:“狐疑,虎卜④。”则其义也。
【注释】
①定犹豫,决嫌疑:《礼记·曲礼》:“决嫌疑,定犹与。”
②《尸子》:书名。《隋书·经籍志》:“《尸子》二十卷,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
③麂(jǐ):一种小型鹿类动物。
④虎卜:卜筮的一种。传说虎能以爪画地,观奇偶以卜食,后人效之为一种卜术,称虎卜。
【译文】
《礼经》说:“定犹豫,决嫌疑。”《离骚》说:“心犹豫而狐疑。”前代学者没有进行解释的。按:《尸子》说:“五尺长的狗叫做犹。”《说文解字》说:“陇西把犬子叫做犹。”我认为人带着狗行走,狗喜欢预先走在人的前面,等人等不到,又返回来迎候,像这样来来去去,直到一天结束,这就是“豫”字具有游移不定的含义的原因,所以叫做犹豫。也有的人根据《尔雅》的说法:“犹的样子像麂,善于攀登树木。”犹是一种野兽的名称,听到人声后,就预先攀援树木,像这样上上下下,所以叫做犹豫。狐狸作为一种野兽,又性多猜疑,所以要听到河面冰层下没有流水声,然后才敢渡河。今天的俗语说:“狐疑,虎卜。”就是这个含义。
【原文】
《左传》曰:“齐侯①秠,遂敩。”《说文》云:“秠,二日一发之疟。敩,有热疟也。”案:齐侯之病,本是间日一发,渐加重乎故,为诸侯忧也。今北方犹呼秠疟,音皆。而世间传本多以秠为疥,杜征南②亦无解释,徐仙民音介,俗儒③就为通云:“病疥④,令人恶寒,变而成疟。”此臆说也。疥癣小疾,何足可论,宁有患疥转作疟乎?
【注释】
①齐侯:指齐景公。
②杜征南:即杜预,字元凯。西晋人。位征南大将军,撰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③俗儒:浅陋迂腐的儒士。
④疥(jiè):疥疮,即由疥虫引起的皮肤传染病。
【译文】
《左传》说:“齐侯秠,遂敩。”《说文》说:“秠是两天发作一次的疟疾。敩是有热度的疟疾。”按:齐侯的病,本来是两天发作一次,较原来逐渐加重,所以成了诸侯忧虑的事。现在北方仍然叫做秠疟,发音为“皆”。而世间的传本大多把“秠”写作“疥”,杜预也没有作解释,徐仙民注音作“介”,浅薄的学者依照这个说法为之疏通说:“患了疥疮,使人产生畏寒的症状,就转变成了疟疾。”这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疥癣这种小毛病,有什么值得说的,难道会有生疥疮而转变成疟疾的吗?
【原文】
《尚书》曰:“惟影响①。”《周礼》云:“土圭②测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图影③失形。”《庄子》云:“罔两问影。”如此等字,皆当为光景④之景。凡阴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谓为景。《淮南子》呼为景柱⑤,《广雅》云:“晷柱⑥挂景。”并是也。至晋世葛洪《字苑》傍始加乡,音於景反。而世间辄改治《尚书》、《周礼》、《庄》、《孟》从葛洪字,甚为失矣。
【注释】
①影响:影子和回声。
②土圭(guī):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
③图影:画面上的景物。
④光景:光和阴影。景,后作“影”。
⑤景柱:即影柱。古代测日影,定时刻的表柱。
⑥晷柱:即晷表,日晷上测量日影的标竿。
【译文】
《尚书》说:“惟影响。”《周礼》说:“土圭测影,影朝影夕。”《孟子》说:“图影失形。”《庄子》说:“罔两问影。”像这些“影”字,都应当做“光景”的“景”。凡是阴景,都是因为有光才产生的,所以就叫做景。《淮南子》称为景柱,《广雅》说:“晷柱挂景。”都是这样的。到了晋代葛洪的《字苑》中,才开始在旁边加“乡”,注音为“於景反”。而世上的人就把《尚书》《周礼》《庄子》《孟子》中的“景”字改从葛洪《字苑》中的“影”字,这是十分错误的。
【原文】
太公《六韬》①,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曰:“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为鱼丽之陈②。”俗本多作阜傍车乘之车。案诸陈队,并作陈,郑之陈。夫行陈之义,取于陈列耳,此六书③为假借也,《苍》④、《雅》及近世字书,皆无别字;唯王羲之《小学章》,独阜傍作车,纵复俗行,不宜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也。
【注释】
①《六韬》:古代兵书名。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②鱼丽之陈:军阵名。
③六书: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④《苍》:《苍颉篇》。
【译文】
姜太公的《六韬》,有天陈、地陈、人陈、云鸟之陈。《论语》说:“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左传》说:“为鱼丽之陈。”俗本多写作“阜”字旁加车乘的“车”字。按:以上几个陈队,都写作陈国、郑国的“陈”。行陈的含义,是从“陈列”这个词中取用过来的,这在六书中就是假借,《苍颉篇》《尔雅》以及近世的字书,都没有写成别的字;只有王羲之的《小学章》中,唯独是“阜”旁加“车”字,即使俗体流行,也不应该追改《六韬》《论语》《左传》中的“陈”字作“阵”字。
【原文】
《易》有蜀才注,江南学士,遂不知是何人。王俭①《四部目录》,不言姓名,题云:“王弼②后人。”谢炅、夏侯该③,并读数千卷书,皆疑是谯周④;而《李蜀书》一名《汉之书》,云:“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南方以晋家渡江⑤后,北间传记,皆名为伪书,不贵省读⑥,故不见也。
【注释】
①王俭:南齐琅邪临沂人,字仲宝。曾任秘书丞等职。撰有《七志》《元徽四部书目》等书。
②王弼(bì):三国魏山阳人,字辅嗣。曾任尚书郎。著有《道略论》,并注《易》《老子》。
③夏侯该:此人应为撰《汉书音》《四声韵略》的夏侯泳,为南朝梁人。
④谯周:三国蜀巴西西充国人,字允南。著有《法训》《五经论》《古史考》等百余篇。
⑤晋家渡江:指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长江以南的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王朝。
⑥省读:阅读。
【译文】
《易经》有蜀才作注的本子,江南的学士,竟然不知道蜀才是什么人。王俭的《四部目录》中,也没有谈他的姓名,写作:“王弼后人。”谢炅、夏侯该都是读了数千卷书的人,他俩都怀疑这人是谯周;而《蜀李书》(一名《汉之书》)上说:“这人姓范,名长生,自称蜀才。”在南方,因为晋朝渡江之后,北方的传记,都被指为伪书,人们不重视阅读它们,所以没见到这段文字。
【原文】
《汉书》:“田肎贺上。”江南本皆作“宵”字。沛国刘显①,博览经籍,偏精班《汉》,梁代谓之《汉》圣。显子臻②,不坠家业。读班史③,呼为田肎。梁元帝尝问之,答曰:“此无义可求,但臣家旧本,以雌黄改‘宵’为‘肎’”。元帝无以难之。吾至江北,见本为“肎”。
【注释】
①刘显:字嗣芳,沛国相人。以精研《汉书》著称。《梁书》有传。
②显子臻:《梁书·刘显传》:“显有三子:莠、荏、臻。臻早著名。”又刘臻在《隋书·文学》有传。
③班史:指班固的《汉书》。
【译文】
《汉书》说:“田肎贺上。”江南的版本都把“肎”写作“宵”字。沛国人刘显,博览经籍,特别精研班固的《汉书》,梁代称他为《汉》圣。刘显的儿子刘臻,不失家传儒业。他读班固的《汉书》时,读作“田肎”。梁元帝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他,他回答说:“这没有什么含义可求,只是因为我家里传下的旧本中,用雌黄把‘宵’字改成了‘肎’字。”梁元帝也没办法难住他。我到江北时,看见那里的版本就写作“肎”。
【原文】
简策①字,竹下施朿②,末代隶书③,似杞、宋之宋④,亦有竹下遂为夹者;犹如刺字之傍应为朿,今亦作夹。徐仙民《春秋、礼音》,遂以荚为正字,以策为音,殊为颠倒。《史记》又作悉字,误而为述,作妬字,误而为姤,裴、徐、邹⑤皆以悉字音述,以妬字音姤。既尔,则亦可以亥为豕字音,以帝为虎字音乎?
【注释】
①简策:编连成册的竹简。
②朿:音次。
③隶书:字体名。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始于秦代,普遍使用于汉魏。
④杞、宋:春秋时的两个国名。
⑤裴:即裴盙,字龙驹。徐:即徐广,字野民。邹:即邹诞生。
【译文】
简策的“策”字,是“竹”下面放一个“朿”,后代的隶书,写得就像杞国、宋国的“宋”字,也有在“竹”下放一个“夹”字的;就像刺字的偏旁应该是“朿”,现在也写成“夹”一样。徐仙民的《春秋左氏传音》《礼记音》就是以“荚”为正字,以“策”作读音,完全弄颠倒了。《史记》又在写“悉”字时,误写成“述”,在写“妬”字时,误写成“姤”,裴盙、徐广、邹诞生都用“悉”字给“述”字注音,用“妬”字给“姤”字注音。既然这样,难道也可以用“亥”字为“豕”字注音,以“帝”字为“虎”字注音吗?
【原文】
《太史公记》①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此是删②《战国策》耳。案:延笃③《战国策音义》曰:“尸,鸡中之主。从,牛子。”然则,“口”当为“尸”,“後”当为“從”,俗写误也。
【注释】
①《太史公记》:汉、魏、南北朝人称司马迁《史记》为《太史公记》。
②删:节取,采取。
③延笃:字叔坚。汉南阳人。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以文章名于时。
【译文】
《史记》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这是节取《战国策》中的文字。按:延笃的《战国策音义》说:“尸,鸡中之主。从,牛子。”这样看来,鸡口的“口”字应当作“尸”字,牛後的“後”字应当作“從”字,世俗流行的写法是错误的。
【原文】
《太史公》①论英布曰:“祸之兴自爱姬,生于炻媚,以至灭国。”又《汉书·外戚传》亦云:“成结宠妾妬媚之诛②。”此二“媚”并当作“睐”③,睐亦妬也,义见《礼记》、《三苍》。且《五宗世家》亦云:“常山宪王④后妬盇。”王充《论衡》云:“妬夫盇妇生,则忿怒斗讼。”益知睐是妬之别名。原英布之诛为意⑤贲赫耳,不得言媚。
【注释】
①《太史公》:即《史记》。
②妬(dù)媚之诛:此言赵飞燕事。赵飞燕为汉成帝皇后,与其妹赵昭仪专宠十余年,皆无子。成帝死后,司隶解光奏言赵氏杀后宫所产诸子,汉哀帝未予追究。平帝即位,赵飞燕被废为庶人,遂自杀。
③睐(lài):男子嫉妒妻妾。也泛指嫉妒。
④常山宪王:即刘舜。汉景弟少子,立为常山王。卒谥宪。
⑤意:怀疑。
【译文】
《史记》中太史公评论英布说:“祸之兴自爱姬,生于炻媚,以至灭国。”另外,《汉书·外戚传》也说:“成结宠妾妬媚之诛。”这两个“媚”字都应当作“睐”字,眯也就是妬,这个字的含义见于《礼记》《三苍》。况且《史记·五宗世家》也说:“常山宪王后妬盇。”王充《论衡》说:“妬夫盇妇生,则忿怒斗讼。”更可明白“睐”是“妬”的别名。推究英布被杀的原因,是因为他怀疑贲赫,所以不能说成“媚”。
【原文】
《汉书》云:“中外禔①福。”字当从示。禔,安也,音匙匕之匙,义见《苍》、《雅》、《方言》②。河北学士皆云如此。而江南书本③,多误从手④,属文者对耦⑤,并为提挈之意,恐为误也。
【注释】
①禔:颜师古注:“禔,安也。”
②《苍》、《雅》:指《三苍》和《尔雅》。
③江南书本:指在江南地区通行的写本。
④多误从手:赵曦明曰:“下云‘恐为误’,则此处‘误’字衍。”
⑤对耦:也作对偶。指字句两两相对,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译文】
《汉书》说:“中外禔福。”“禔”字应当从“礻”。禔,安的意思,发音是匙匕的“匙”,其含义见于《三苍》《尔雅》《方言》。河北的学士都说是这样的。而江南的写本中,这个字多从手,撰写文章的人写对偶句时,都把它当成提挈的意思,恐怕是错的。
【原文】
《汉明帝纪》①:“为四姓小侯立学②。”按:桓帝加元服③,又赐四姓及梁、邓小侯帛,是知皆外戚④也。明帝时,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为四姓。谓之小侯者,或以年小获封,故须立学耳。或以侍祠猥朝⑤,侯非列侯⑥,故曰小侯,《礼》云:“庶方小侯⑦。”则其义也。
【注释】
①《汉明帝记》:此应为《后汉书·明帝纪》。赵曦明曰:“‘汉’上当有‘后’字。”
②小侯:旧时称功臣子孙或外戚子弟之封侯者为小侯。李贤注引袁宏《后汉纪》曰:“又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立学,号四姓小侯,置‘五经’师。以非列侯,故曰小侯。”立学:设置学校。
③元服:指冠。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
④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
⑤侍祠:侍祠侯。应劭《汉官典职》有四姓侍祠侯。
⑥列侯:诸侯。指王子封为侯者。
⑦庶方小侯:《礼记·曲礼下》:“庶方小侯,人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
【译文】
《后汉书·明帝纪》说:“为四姓小侯立学。”按:汉桓帝行冠礼,又赐给四姓及梁、邓小侯丝帛,由此知道他们都是外戚。汉明帝的时候,外戚有樊氏、郭氏、阴氏、马氏这四姓。把他们称为小侯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年纪尚小就获得封爵,所以还须立学。有人以为他们属侍祠侯猥朝侯,这些个侯不是封于王子之列的诸侯,所以叫做小侯,《礼记》说:“庶方小侯。”就是它的含义。
【原文】
《后汉书》云:“鹳雀衔三鳝①鱼。”多假借为鳣鲔②之鳣;俗之学士,因谓之为睧鱼。案:魏武《四时食制》:“鳣鱼大如五斗奁③,长一丈。”郭璞注《尔雅》:“鳣长二三丈。”安有鹳雀能胜一者,况三乎?鳣又纯灰色,无文章也。鳝鱼长者不过三尺,大者不过三指,黄地黑文,故都讲④云:“蛇鳝,卿大夫服之象⑤也。”《续汉书》及《搜神记》亦说此事⑥,皆作“鳝”字。孙卿⑦云:“鱼鳖鳝鳣。”及《韩非》、《说苑》皆曰:“鳣似蛇,蚕似睾⑧。”并作“鳣”字。假“鳣”为“鳝”,其来久矣。
【注释】
①鳝:黄鳝。此字原作“睭”,为“鳝”的异体字。
②鲔(wěi):即鲟鱼。
③奁(lián):古代盛放梳妆用品的器具,作圆形、长方形或多边形。
④都讲:门弟子中成绩优良者。
⑤象:征象。
⑥《续汉书》:晋秘书监司马彪撰;《搜神记》:志怪之书。晋干宝撰。
⑦孙卿:即荀卿。
⑧睾:鳞翅目昆虫的幼虫。青色,似蚕,大如手指。
【译文】
《后汉书》说:“鹳雀口衔三条鳝鱼。”这个鳝字大多假借为鳣、鲔的“鳣”字。那些世俗的学者,因此而称呼它为睧鱼。按:魏武《四时食制》说:“鳣鱼大如五斗奁,长度为一丈。”郭璞在《尔雅》注文中说:“鳣鱼长度为二三丈。”哪里会有鹳雀能够衔得起一条鳣鱼的,何况是三条呢?而且鳣鱼是纯灰色,身上没有花纹。鳝鱼长的不过三尺,大的粗细不超过三指,黄的底色黑的花纹,所以门弟子中成绩伏良者说:“蛇鳝是卿大夫衣服的征象。”《续汉书》及《搜神记》也说到此事,都写作“鳝”字。荀卿说:“鱼鳖鳝鳣。”以及《韩非子">韩非子》《说苑》都说:“鳣像蛇,蚕像睾。”都写作“鳣”字。假借“鳣”作“鳝”,由来已久了。
【原文】
《后汉书·杨由传》云:“风吹削肺①。”此是削札牍之柿耳。古者,书误则削之,故《左传》云“削而投之”是也。或即谓札②为削,王褒《童约》曰:“书削代牍③。”苏竟④书云:“昔以摩研编削之才。”皆其证也。《诗》云:“伐木浒浒⑤。”毛《传》云:“浒浒,柿貌也。”史家假借为肝肺字,俗本因是悉作脯腊之脯,或为反哺⑥之哺。学士因解云:“削哺,是屏障之名。”既无证据,亦为妄矣!此是风角⑦占候耳。《风角书》⑧曰:“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若是屏障,何由可转也?
【注释】
①削肺:即削札牍时削下的碎片。
②札:古代书写用的小而薄的木片。
③牍:古代写字用的木板。
④苏竟:字伯况,扶风平陵人。
⑤浒浒:伐木声。
⑥反哺:鸟雏长成,衔食喂养其母。
⑦风角:古代占候之术。
⑧《风角书》:讲风角占候之书。
【译文】
《后汉书·杨由传》说:“风吹削肺。”这个“肺”就是削札牍的“柿”。古时候,字写错了就把它刮削掉,所以《左传》说“削而投之”就是这个意思。也有把“札”叫做“削”的,王褒《童约》说:“书削代牍。”苏竟的信中说:“昔以摩研编削之才。”都是“札”作“削”的证据。《诗经》说:“伐木浒浒。”毛《传》解释说:“浒浒,柿貌也。”史官们用假借之法把“柿”字改成了肝肺的“肺”字,世上流行的版本又据此全都写成了脯腊的“脯”字,或者写作反哺的“哺”字。学者们因此解释《后汉书》中的“削哺”一词说:“削哺,是屏障之名。”这种解释既无证据,也只能算是主观臆测了。“风吹削哺”讲的是风角占候。《风角书》上说:“庶人风者,拂地扬尘转削。”如果“削”是指屏障,怎么可能转动呢?
【原文】
《晋中兴书》①:“太山②羊曼③,常颓纵任侠,饮酒诞节④,兖州号为濌伯⑤。”此字皆无音训。梁孝元帝常谓吾曰:“由来不识。唯张简宪⑥见教⑦,呼为嚃羹⑧之嚃。自尔便遵承之,亦不知所出。”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谥也,江南号为硕学⑨。案:法盛世代殊近,当是耆老⑩相传;俗间又有濌濌语,盖无所不施,无所不容之意也。顾野王《玉篇》误为黑傍沓。顾虽博物,犹出简宪、孝元之下,而二人皆云重边。吾所见数本,并无作黑者。重沓是多饶积厚之意,从黑更无义旨。
【注释】
①《晋中兴书》:南朝宋何法盛所撰,全书共七十八卷,一作八十卷。何法盛在宋孝武帝时为奉朝请,校书dōng宫。
②太山:即泰山。
③羊曼:字祖延,晋代人。为人不拘礼法。
④诞节:放纵而不拘小节。
⑤濌(tà)伯:放纵豁达之人。
⑥张简宪:即张缵,字伯绪,谥号简宪。
⑦见教:教导我。见,用在动词前,指称自己。
⑧嚃(tà)羹:吃羹时不加咀嚼连菜吞下。
⑨硕学:博学的人。硕,大。
⑩耆(qí)老:老年人。耆,古代六十岁称耆,也泛指年纪大。
濌:重复,重叠。
顾野王:南朝陈人,精通经史,著有《玉篇》三十卷。
【译文】
《晋中兴书》说:“太山的羊曼,曾经是为人疏慢放纵、扶弱济贫,好酒贪杯、漫无节制,兖州那里的人把他称为濌伯。”这个“濌”字的意思各种书里都没有进行解释。梁孝元帝曾经对我说:“我从前不认识这个字。只有张简宪曾经教过我,把它叫做‘嚃’羹的嚃字。从那以后我就遵从这个读音了,也不知道它的出处。”简宪是湘州刺史张缵的谥号,江南地区的人称他为饱学之士。按:著《晋中兴书》的何法盛离我们年代很近,那个“濌”字应当是老人们传下来的。社会上又有“濌濌”这个词语,大致是无所不施、无所不容的意思。顾野王的《玉篇》误写为黑旁加沓。顾野王这人虽然博学多闻,但他的学识还是在张缵、梁孝元帝之下,而后二人都说是重字边。我所见到的几个本子,都没有作黑旁的。重沓是多饶积厚的意思,从黑旁就完全不知道它的含义何在了。
【原文】
《古乐府》歌词,先述三子,次及三妇,妇是对舅姑之称。其末章云:“丈人且安坐,调弦未遽央①。”古者,子妇供事舅姑,旦夕在侧,与儿女无异,故有此言。丈人亦长老之目,今也俗犹呼其祖考②为先亡丈人。又疑“丈”当作“大”,北间风俗,妇呼舅为大人公。“丈”之与“大”,易为误耳。近代文士,颇作《三妇诗》,乃为匹嫡并耦己③之群妻之意,又加郑、卫之辞④,大雅君子⑤,何其谬乎?
【注释】
①未遽央:仓促未尽的意思。
②祖考:指已故的祖辈、父辈。
③耦己:成双。
④郑、卫之辞:指春秋时郑国、卫国的歌词。后用以代指淫荡的文学作品。
⑤大雅君子:指道德才学俱佳者。
【译文】
《古乐府·相逢行》的歌词,先记述三个儿子,其次才述及三个媳妇。媳妇是相对公婆而言的称呼。这首歌词的末章说:“丈人且安坐,调弦未遽央。”古时候,媳妇供养侍奉公婆,早晚都在两老身旁,与儿女没有两样,所以歌词中有这些话。丈人也可作为长辈老人的称呼,现在的习惯仍然把某人的已故祖、父称为先亡丈人。我又怀疑“丈”字应当写作“大”字,北方地区的风俗,媳妇称呼公公为大人公。“丈”字与“大”字,是很容易误写的。近代的文士,有很多人写有《三妇诗》,内容却是描写自己与妻妾配对成双的事,又加入一些淫邪的词句,这些道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为什么如此荒谬呢?
【原文】
《古乐府》歌百里奚①词曰:“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傍伏雌,吹扊扊②;今日富贵忘我为!”“吹”当作炊煮之“炊”。案:蔡邕《月令章句》曰:“键,关牡也,所以止扉,或谓之剡移③。”然则当时贫困,并以门牡木作薪炊耳。《声类》作扊,又或作启。
【注释】
②扊扊(yǎnyǎn):门闩。
③剡(yǎn)移:门闩。
【译文】
《古乐府》歌咏百里奚的歌词说:“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傍伏雌,吹扊扊;今日富贵忘我为!”“吹”字应当写作炊煮的“炊”。按:蔡邕的《月令章句》说:“键,就是关牡,是用它来闩门的,有人也称它为剡移。”这样看来,百里奚夫妇当时很贫困,把门闩也当做薪柴烧了。这个字《声类》写作“扊”,有的书也写作“启”。
【原文】
或问:“《山海经》,夏禹及益所记,而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如此郡县不少,以为何也?”答曰:“史之阙文,为日久矣;加复秦人灭学①,董卓焚书②,典籍错乱,非止于此。譬犹《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尔雅》周公所作,而云‘张仲孝友③’;仲尼修《春秋》,而《经》④书孔丘卒;《世本》⑤左丘明所书,而有燕王喜、汉高祖;《汲冢琐语》⑥,乃载《秦望碑》⑦;《苍颉篇》李斯所造,而云‘汉兼天下,海内并厕,豨⑧黥⑨韩⑩覆,畔讨灭残’;《列仙传》刘向所造,而《赞》云七十四人出佛经;《列女传》亦向所造,其子歆又作《颂》,终于赵悼后,而传有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嫕;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也。”
【注释】
①秦人灭学:指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
③张仲孝友:张仲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张仲,西周宣王时人,比周公晚百余年。
④《经》:此处指《左传》。
⑤《世本》:书名。本书主要记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都邑等。
⑥《汲冢琐语》:西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琐语》一书,本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卜梦妖怪之事。
⑦《秦望碑》:指秦始皇东游秦望山时所立的碑。
⑧豨(xī):指汉人陈稀。
⑨黥(qíng):黥刑,墨刑。
⑩韩:指韩信。
赵悼后:战国时期赵悼襄王赵偃之后。
嫕(yì):性情和蔼可亲。
羼(chàn):本为群羊杂居,引申为错乱混杂。
【译文】
有人问:“《山海经》这本书,是由夏禹和伯益记述的,而里面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像这一类的秦、汉地名不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回答说:“史书上的缺疑,由来已久了,再加上秦人毁灭学术,董卓焚烧书籍,典籍发生错乱,造成的问题还不止于您说的这些。比如像《本草》这本书是神农所记述的,然而里面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汉代的郡县名称,出产各种药物;《尔雅》是周公撰写的,而书中却说出‘张仲孝友’的话;孔子修订《春秋》,而《春秋左氏传》却写着孔子死亡的语句;《世本》是左丘明撰写的,而里面却有燕王喜、汉高祖之名;《汲冢琐语》发掘于战国时代,里面却记载有《秦望碑》的文字。《苍颉篇》是秦丞相李斯所撰写,里面却说‘汉朝兼并天下,海内英雄竞相参与,陈稀被旋墨刑,韩信遭败覆,叛臣被讨伐,残贼被消灭’;《列仙传》是西汉人刘向所撰写,而书中的《赞》却说有七十四人出自佛经;《列女传》也是刘向所撰写,他的儿子刘歆又写了《列女传颂》,记事终止于赵悼后,而传中却有更始韩夫人、明德马后及梁夫人嫕。以上所述都是由后人掺杂进去的,不是原文。”
【原文】
或问曰:“《dōng宫旧事》何以呼鸱尾为祠尾①?”答曰:“张敞②者,吴人,不甚稽古③,随宜记注,逐乡俗讹谬,造作书字耳。吴人呼祠祀为鸱祀,故以祠代鸱字;呼绀为禁,故以糸傍作禁代绀字;呼盏为竹简反,故以木傍作展代盏字;呼镬字为霍字,故以金傍作霍代镬字;又金傍作患为臀字,木傍作鬼为魁字,火傍作庶为炙字,既下作毛为髻字;金花则金傍作华,窗扇则木傍作扇④;诸如此类,专辄⑤不少。”
【注释】
①《dōng宫旧事》:书名。《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未著撰人,《旧唐书·经籍志》题张敞撰,与颜氏同。鸱尾:宫殿屋脊正脊两端构件上的装饰。
②张敞:晋吴郡吴人,仕至侍中尚书,吴国内史。
③稽古:研习古事。
④以上十二句,颜氏举“逐乡俗讹谬”而造作的俗字共九例,分别写作:、榐、、、槐、熫、、铧、。
⑤专辄:专断,专擅。
【译文】
有人问道:“《dōng宫旧事》为什么称鸱尾为祠尾?”我回答说:“因为作者张敞是吴地人,不太研习古事,随手记述注解,顺从了乡俗的错误,造作了这类字体。吴地人称呼祠祀为鸱祀,所以用祠代鸱字;称呼绀为禁,所以用糸旁加禁代替绀字;称呼盏为‘竹简反’的音,所以用木旁加展代替盏字;称呼镬字为霍字,所以用金旁加霍代替镬字;又用金旁加患代替臀字,木旁加鬼代替魁字,火旁加庶代替炙字,既下加毛代替髻字;金花就用金旁加华字表示,窗扇就用木旁加扇字表示。诸如此类,任意妄写的字实在不少。”
【原文】
柏人城①东北有一孤山,古书无载者。唯阚骃②《十三州志》以为舜纳于大麓,即谓此山,其上今犹有尧祠焉;世俗或呼为宣务山,或呼为虚无山,莫知所出。赵郡士族有李穆叔、季节③兄弟,李普济,亦为学问,并不能定乡邑此山。余尝为赵州佐,共太原王邵读柏人城西门内碑。碑是汉桓帝时柏人县民为县令徐整所立,铭曰:“山有巏嵍④,王乔⑤所仙⑥。”方知此巏嵍山也。巏字遂无所出。嵍字依诸字书,即旄丘⑦之旄也。旄字,《字林》一音亡付反,今依附俗名,当音权务耳。入邺,为魏收说之,收大嘉叹⑧。值其为《赵州庄严寺碑铭》,因云:“权务之精。”即用此也。
【注释】
①柏人城:古地名。在今河北省唐山市西。
②阚(kàn)骃:字玄阴。北魏敦煌人。著有《十三州志》。
③李穆叔、季节:李公绪、李概兄弟。李公绪博通经史,著有《典言》《礼质疑》《丧服章句》《古今略纪》《赵纪》《赵语》等。
⑤王乔:传说中的仙人王子乔。
⑥仙:名词用作动词。成仙、修仙。
⑦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⑧嘉叹:赞叹。
【译文】
柏人城东北有一座孤山,古书中没有记载它的。只有阚骃的《十三州志》认为舜进入大麓,就是说的这座山,它的上面现在还有尧的祠庙;世人有的称它为宣务山,有的称它为虚无山,没有谁知道这些称呼的来历。赵郡的士族中有李公绪、李概兄弟和李普济,也可算有学问的人,都不能判定他们家乡这座山的名称。我曾经担任赵州佐,与太原的王邵一起读柏人城西门内的石碑。碑是汉桓帝时柏人县的民众为县令徐整竖立的,上面的铭文说:“有一座巏嵍山,是王子乔成仙的地方。”我才知道这山就是巏嵍山。巏字却不知道它的出处。嵍字依照各种字书,就是旄丘的“旄”字;《字林》给旄字注一音作亡付反,现在依照通俗的名称,应当读作“权务”的音。我到邺城后,给魏收说了这件事,魏收对此大加赞许。正赶上他撰写《赵州庄严寺碑铭》,于是写了“权务之精”这句话,就是使用了我说的这个典故。
【原文】
或问:“一夜何故五更?更何所训?”答曰:“汉、魏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①,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西都赋》②亦云:‘卫以严更之署。’所以尔者,假令正月建寅③,斗柄④夕则指寅,晓则指午矣;自寅至午,凡历五辰。冬夏之月,虽复长短参差,然辰间辽阔,盈不过六,缩不至四,进退常在五者之间。更,历也,经也,故曰五更尔。”
【注释】
①鼓:卢文瘫谓此鼓字衍。
②《西都赋》:汉代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创作的大赋。
③建寅:夏历以寅月为岁首,故称“建寅”。
④斗柄:北斗七星中,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斗柄,称作“杓”。
【译文】
有人问:“一夜为什么有五更?‘更’字作什么解释?”我回答说:“汉、魏以来,一夜的五个时辰被称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叫做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也叫做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都是以五来划分时间段落。《西都赋》也说:‘卫以严更之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假如把正月作为建寅之月,北斗星的斗柄日落时就指向寅的区间,日出时就指向午的区间;从寅时到午时,共经历了五个区间。冬天和夏天的月份,白昼和夜晚的时间虽然又长短不齐,但是对时辰的宽广来说,增长不会超过六个时辰,减短不会低于四个时辰,进退常在五个时辰之间。更,是经历、经过的意思,所以说叫五更。”
【原文】
《尔雅》云:“术,山蓟也。”郭璞注云:“今术似蓟而生山中①。”案:术叶其体似蓟,近世文士,遂读蓟为筋肉之筋,以耦地骨用之②,恐失其义。
【注释】
①术、蓟:均为草名。
②以耦地骨用之:意为“以‘山蓟(筋)’与‘地骨’为对偶。”耦,通“偶”。地骨,桐杞。
【译文】
《尔雅》说:“术,就是山蓟。”郭璞的注说:“术像蓟,生长在山中。”按:术的叶子其形状就像蓟,近代的文人,竟然把蓟读成筋肉的筋,以“山蓟(筋)”作为“地骨”的对偶来使用它,恐怕失去了它的正确发音。
【原文】
或问:“俗名傀儡子①为郭秃,有故实乎?”答曰:“《风俗通》云:‘诸郭皆讳秃。’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病秃者,滑稽戏调②,故后人为其象,呼为郭秃,犹《文康》③象庾亮耳。”
【注释】
①傀儡(kuǐlěi)子:即傀儡戏,现在通称作木偶戏。
②戏调:开玩笑。
③《文康》:乐舞名。又名《礼毕》。因扮演晋太尉庾亮,亮谥号为文康,故名。
【译文】
有人问:“俗称傀儡戏叫郭秃,有什么典故出处吗?”我回答说:“《风俗通》上面讲:‘所有姓郭的人都忌讳秃字。’当是前代人有姓郭而患秃头病的人,善于滑稽调笑,所以后人就制作了他的形象作傀儡,把它叫做郭秃,就像《文康》乐舞中出现庾亮的形象一样。”
【原文】
客有难主人曰:“今之经典,子皆谓非,《说文》所言,子皆云是,然则许慎胜孔子乎?”主人拊掌①大笑,应之曰:“今之经典,皆孔子手迹耶?”客曰:“今之《说文》,皆许慎手迹乎?”答曰:“许慎检②以六文③,贯④以部分⑤,使不得误,误则觉之。孔子存其义而不论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从意,何况书写流传耶?必如《左传》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亥有二首六身之类,后人自不得辄改也,安敢以《说文》校其是非哉?且余亦不专以《说文》为是也,其有援引经传,与今乖⑥者,未之敢从⑦。又相如《封禅书》曰:‘导⑧一茎六穗于庖⑨,牺⑩双觡共抵之兽。’此导训择,光武诏云:‘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是也。而《说文》云:‘是禾名。’引《封禅书》为证;无妨自当有禾名,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茎六穗于庖’,岂成文乎?纵使相如天才鄙拙,强为此语;则下句当云‘麟双觡各共抵之兽’,不得云牺也。吾尝笑许纯儒,不达文章之体,如此之流,不足凭信。大抵服其为书,隐括有条例,剖析穷根源,郑玄注书,往往引以为证;若不信其说,则冥冥不知一点一画,有何意焉。”
【注释】
①拊(fǔ)掌:拍手,鼓掌。表示欢乐或愤激。
②检:考查,察验。
③六文:指六书。
④贯:通。
⑤部分:按部首分类。
⑥乖:差别,不同。
⑦未之敢从:即“未敢从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⑧导:选择。
⑨庖:厨房。
⑩牺:宗庙祭祀的牲畜。
觡(gé):骨角。
抵:角的底部。
隐括:此指修订。
条例:体例。
冥冥:懵懂无知的样子。
【译文】
有位客人非难我说:“今天的经典,你都说不对,《说文》所说的,你都说对,这么说来,许慎比孔子还高明吗?”我拍手大笑,回答他说:“今天的经典,都是孔子的亲笔手迹吗?”客人说:“今天的《说文》,都是许慎的亲笔手迹吗?”我回答道:“许慎用六书来检验文字,用分出的部首贯串全书,使它们不致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能发现。孔子保留文句的含义而不讨论文字本身。前辈学者尚能改动经典的文字以顺从文句的含义,何况经过书写流传呢?必须是像《左传》里所说的止戈为武,反正为乏,皿虫为蛊,亥有二首六身这类情况,后人自然不能随便改动,哪能用《说文》来校订它们的是非呢?况且我也不是只以《说文》为是,《说文》中有援引经传的文句,与今天的经传文句不相符合的,我就不敢顺从它。又比如马相如">司马相如的《封禅书》说:‘导一茎六穗于庖,牺双觡共抵之兽。’这个导字就解释作择,汉光武帝的诏书说‘非徒有豫养导择之劳’的导字,就是这个含义。而《说文》却说:‘是禾名。’并引《封禅书》为证。我们不妨说本来就有一种禾叫,却不是马相如">司马相如在《封禅书》中使用的。否则,‘禾一茎六穗于庖’,难道能成文句吗?就算是马相如">司马相如的天资低下拙劣,很勉强地写下了这句话;那么下一句也应当说‘麟双觡各共抵之兽’,而不应该说‘牺’。我曾经嘲笑许慎是一个专一于文字的纯粹儒者,不懂得文章的体制,像这一类情况,就不足以凭信。但总的说来我佩服许慎撰写的这本书,审定文字有条例可依,剖析文字含义能够穷尽它的根源,郑玄注解经书,往往引用《说文》作为证据。如果我们不相信《说文》的说法,就会懵懵懂懂地不知道文字的一点一画还有什么意义。”
【原文】
案:弥矱①字从二间舟,《诗》云:“矱之秬秠②”是也。今之隶书,转舟为日;而何法盛《中兴书》③乃以舟在二间为舟航字,谬也。《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德,《诗说》以二在天下为酉,《汉书》以货泉④为白水真人,《新论》⑤以金昆为银,《国志》⑥以天上有口为吴,《晋书》以黄头小人为恭,《宋书》以召刀为邵,《参同契》以人负告为造:如此之例,盖数术⑦谬语,假借依附,杂以戏笑耳。如犹⑧转贡字为项,以叱为七,安可用此定文字音读乎?潘、陆⑨诸子《离合诗》、《赋》、《矲卜》⑩、《破字经》,及鲍昭《谜字》,皆取会流俗,不足以形声论之也。
【注释】
①弥矱:绵延。
②秬(jù)、秠:黑黍。
③《中兴书》:即《晋中兴书》。
④货泉:东汉王莽时货币名。钱币上有“货泉”二字。
⑤《新论》:汉桓谭撰。已佚。
⑥《国志》:即《三国志》。西晋陈寿撰。
⑦数术:即术数。有关天文、历法、占卜方面的学问。
⑧如犹:当作犹如。
⑩《矲(bà)卜》:占卜书名。矲,古代占卜时日的器具,后称为“星盘”。
《破字经》:书名。破字,即拆字。
鲍昭:即鲍照,南朝宋文学家。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译文】
按:弥矱的镬字从二间舟,就是《诗经》说的“矱之秬秠”的矱字。现在的隶书,把舟改写为日。而何法盛的《晋中兴书》却以舟在二间为舟航的航字,这是错误的。《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德字,《诗说》以二在天下为酉字,《汉书》以货泉二字拆开作白水真人四字,《新论》以金昆为银字,《三国志》以天上有口为破字,《晋书》以黄头小人为恭字,《宋书》以召刀组成邵字,《周易参同契》以人背负告为造字。像这一类例子,都是玩弄术数的荒谬言语,不过是假托附会,把游戏玩笑穿插在中间罢了。就好像把贡字转变成项字,把叱字当成七字一样,哪里能用这种方法审定文字的读音呢?潘岳、陆机诸人的《离合诗》《离合赋》《矲卜》《破字经》以及鲍照的《谜字》,都是迎合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不能够用来规范的字形字音来评论它们。
【原文】
河间邢芳语吾云:“《贾谊传》云:‘日中必熭①。’注:‘熭,暴也。’曾见人解云:‘此是暴疾之意,正言日中不须臾,卒然便昃②耳。’此释为当乎?”吾谓邢曰:“此语本出太公《六韬》,案字书,古者曓(暴)晒字与(暴)③疾字相似,唯下少异,后人专辄加傍日耳。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晋灼④已有详释。”芳笑服而退。
【注释】
①熭(wèi):晒干,烤干。
②昃(zè):指太阳西斜。
③(bào):同“暴”。暴疾。
④晋灼:晋尚书郎,河南人,著有《汉书音义》。
【译文】
河间人邢芳对我说:“《汉书·贾谊传》上说:‘日中必熭。’注解是:‘熭,暴也。’我曾经看见有人解释说:‘这个暴是暴疾的意思,就是说太阳当顶不一会儿,突然间就西斜了。’这个解释恰当吗?”我对邢芳说:“《贾谊传》中的这句话原本出自太公《六韬》,根据字书看,古时候曓晒的曓字与疾的字很相似,只是下面部分稍微不同,后来的人主观地在曓字旁边加了个日旁。这句话意思是说太阳当顶时,必须暴晒物品,不这样的话,就会失去时机。关于这点晋灼已有详细解释。”邢芳听了我的说明后含笑信服并告退了。
【评析】
《书证》篇主要是对经、史、文章所作的零星考证,内容丰富,考证的结论多数是可信的。当然,由于作者的历史性局限,有些问题说得不够准确,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就是了。作者撰写本篇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考证本身,意在告诫子孙,读书要广,学问要深,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要三思而后定结论,不可盲目,不可草率。本篇研究、处理问题的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