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
少年读书目力耗,
老怯灯光睡常早。
一阳来复夜正长,
城上鼓声寒考考。
老僧劝我习禅定,
跏趺正坐推不倒。
一心无著徐自静,
六尘消尽何曾扫。
湛然已似须陀洹,
久尔不负瞿昙老。
回看尘劳但微笑,
欲度群迷先自了。
平生误与道士游,
妄意交梨求火枣。
知有毗卢一迳通,
信脚直前无别巧。
诗词的中文译文:
夜晚坐着
年轻时读书熬夜用尽了眼力,
如今老了,怯懦地怕灯光,常常早睡。
夜晚漫长,阳光再次升起,
城墙上的鼓声寒冷,考试临近。
老僧劝我修行禅定,
盘腿坐着,稳如泰山。
全心全意,无所执着,慢慢平静下来,
六尘俗事渐渐消失,何曾打扫过。
内心深处已经像须陀洹一样清净,
久违地不负瞿昙老和他的教诲。
回首看尘世的辛劳,只微笑对待,
想要超脱众生的迷茫,先要自己觉悟。
一生中误与道士游荡,
妄想着与他们交换梨子求取火枣。
明白有一条直通毗卢的小路,
坚信自己的脚步能直接到达,无需巧妙手段。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描述了作者夜晚独自坐着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绘了年轻时为了读书而熬夜所带来的疲惫和老年时怯懦的情感。随后,诗人借夜晚的长久和城上鼓声的冷寂,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的无常感。这里的城上鼓声也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和对将要到来的考试的担忧。
接下来,诗人描绘了老僧劝他修行禅定的场景。通过盘腿而坐,诗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表现出对纷扰尘世的拒绝。一心无著,消尽六尘,意味着诗人希望摆脱尘世的束缚,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将自己与道士游荡的经历相对比,认为自己一生中误入了追求虚幻的欲望,与道士们交换梨子却想得到火枣,暗喻着追求虚荣和无用之物。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一条直通毗卢的小路的信念,坚信自己的脚步能够直接到达目标,无需依赖巧妙手段。
整首诗以夜晚坐着为背景,通过对年轻时的疲惫和老年时的怯懦的对比,以及修行禅定和追求内心宁静的描绘,表达了对尘世纷扰的拒绝和对解脱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己一生追求的反思,呼唤人们要超越追逐虚幻欲望的迷茫,通过内心的觉悟和自我超越,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苏辙对人生和修行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在尘世中的迷惘和追求内心真正的归宿的渴望。从修行禅定到对自己一生的反思,再到对内心的宁静和超脱的向往,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苏辙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给予读者一种启迪和思考的力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