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越王台》是清代康有为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风立马越王台,
混混蛇龙最可哀。
十七史从何说起,
三千劫几历轮回。
腐儒心事呼天问,
大地山河跨海来。
临睨飞云横八表,
岂无倚剑叹雄才!
诗意:
这首诗以越王台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历史的忧虑之情。作者在秋天登上越王台,感受到秋风吹拂的凉爽,却心中感叹混乱的政治局势和虚伪的人心。他思考着中国的历史,纷繁复杂,历经无数劫数的轮回。他对当时的腐败儒家思想感到担忧,呼天叩问,希望有所启示。他感叹大地山河壮丽景色的跨越,似乎可以跨海而来。他俯瞰着飞云,感受着八方的气象,不禁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感叹他们的雄才之壮丽。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康有为对时局和历史的关切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旧制度的不满和对新的变革的期望。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秋风、越王台、混混蛇龙、十七史、三千劫、腐儒、飞云等,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历史沉浮。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当下的忧虑,康有为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期许。
此外,诗中的"倚剑叹雄才"一句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和对时代英才的渴望,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希冀。
总体而言,这首诗既是康有为对社会现状的抨击,也是他对国家兴衰和历史发展的思考。它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期望,同时也展现了康有为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改革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光绪十四年(1888年),康有为再一次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光绪十七年(1891年)后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