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是宋代文天祥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我在己卯十月一日到燕越五日期间,受到狴犴的启示而写下此诗。
戴上南方的冠冕,我自己系上头巾,行走在桁杨之间,卧起时身影纵横。
坐在白石上,我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沉浸在青灯照亮的梦境中,问自己几更天已过。
国家破灭,家庭覆亡,我的眼泪默默流下,天地荒凉,但我心灵却轻盈。
得失幻化如黄粱一梦,五十年前,元朝还未兴起。
诗意:
这首诗词是文天祥在燕越逗留期间所写,他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他自称戴上南方的冠冕,象征他的地位和身份,但他也意识到这些荣誉是虚幻的,桁杨之间的行走和卧起时的身影纵横,暗示着他在世间的行动和世事变迁的无常。
在白石上坐着,他感到对当前时代的困惑和迷茫,他的梦境被青灯照亮,象征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追问。国家破灭、家庭覆亡,他的双泪无声地流淌,但他的内心却变得轻盈,体现了他的坚韧和乐观。
他认识到得失如黄粱一梦,意味着一切都是虚幻的,五十年前,元朝还未兴起,暗示着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
赏析:
《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这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动荡和人生无常的思考。通过描绘自己的行动和感受,他传达了一种坚韧和乐观的态度。
诗中的南冠和头巾象征着社会地位和身份,但作者明白这些都是虚幻的,人生如梦,得失无常。他在白石上坐着,对当前时代的困惑和对未来的追问体现了他的思考和反思。
尽管国家破灭、家庭覆亡,他的双泪默默流淌,但他的内心却变得轻盈,表达了他的坚韧和乐观。最后,他指出一切得失都是幻觉,历史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也在诗中得以体现。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动荡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思考,表达了他的坚韧和乐观。同时,诗中对得失和历史的思考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