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狐兔行》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田野中的种植和狩猎活动,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对比,表达了人与自然、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存竞争。
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
种豆耘锄,种禾沟甽。
禾苗豆甲,狐榾兔翦。
割鹄喂鹰,烹麟啖犬。
鹰怕兔毫,犬被狐引。
狐兔相须,鹰犬相尽。
日暗天寒,禾稀豆损。
鹰犬就烹,狐兔俱哂。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田野里的种植和狩猎活动,展示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生存竞争的局面。诗中的各种动物形象,如豆苗、狐狸、兔子、鹰和犬等,代表了不同的角色和利益关系。
首先,诗人描述了农田里的种植活动,用词简练而生动。种植豆子和禾苗需要经过耕耘、插秧等繁重的劳动,而丰收后的庄稼则成为动物们的食物来源。禾苗粗壮,豆子饱满,狐狸和兔子则是害虫,需要被割除,以保护庄稼的生长。
然后,诗人描述了狩猎场景,使用了割鹄喂鹰、烹麟啖犬的象征性表达。鹰怕兔子的细毛,而犬被狐狸引诱,这揭示了狩猎中的相互欺骗和求生存的竞争。狐狸和兔子相互依存,而鹰和狗则互相残杀。这种相互制约和竞争的图景,借以反衬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两句“日暗天寒,禾稀豆损。鹰犬就烹,狐兔俱哂。”表达了农田的季节性变化和自然界的无情律。当日暮天寒,庄稼稀疏,豆子减少时,鹰和犬就会被人烹饪,而狐狸和兔子则嘲笑他们的命运。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农事和狩猎场景,以及动物的行为,深刻表达了生存竞争的残酷和无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中种植和狩猎活动的描绘,以及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存竞争的对比,表达了人与自然、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残酷现实。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展示了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和竞争,同时也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少时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但是元稹在政治上并不得意,虽然一度官至宰相,却在觊觎相位的李逢吉的策划下被贬往外地。晚年官至武昌节度使等职。死后追赠尚书右仆射。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诗辞言浅意哀,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