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 二十》是南北朝时期庾信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在死犹可忍,为辱岂不宽。
古人持此性,遂有不能安。
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
匣中取明镜,披图自照看。
幸无侵饿理,差有犯兵栏。
拥节时驱传,乘亭不据鞍。
代郡蓬初转,辽阳桑欲干。
秋云粉絮结,白露水银团。
一思探禹穴,无用鏖皋兰。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庾信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境遇的思考和感慨。诗人在面对死亡时仍然能够忍受,但在面对侮辱时却难以容忍。诗人称古人持有这样的性格,因此有人不能安于现状。诗人描述了自己内心的寒冷和外表的热烈,他从匣子中取出明镜来照看自己的形象。诗人庆幸自己没有侵犯道义而受到指责,尽管有时会犯一些军纪上的错误。诗中还描述了诗人奔波劳累的场景和辽阔的代郡和辽阳地区的景色。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秋云、白露的景象的观察,并以禹穴和鏖皋兰作比,表达了他对自己努力但无用的思考。
赏析:
庾信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己处境的思考,抒发了对时代困境和个人命运的矛盾感受。他表达了对侮辱的不能容忍和对道义的坚守。诗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述内心的寒冷和外表的热烈,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执着。诗人以明镜自照的形象,表达了对自我真实性格的审视。他的思考不仅局限于个人,还涉及到社会和时代的价值观念。最后,诗人以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努力和成果的反思。
庾信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意境而闻名。这首诗词展示了他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境遇的深思熟虑,同时也体现了他对道义和人性的关注。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现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庾(yǔ)信(513年—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诗人。其家“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他的父亲庾肩吾为南梁中书令,亦是著名文学家。
庾信“幼而俊迈,聪敏绝伦”,自幼随父出入于萧纲的宫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其文学风格被称为“徐庾体”。累官右卫将军,封武康县侯。侯景之乱时,庾信逃往江陵。后奉命出使西魏,因梁为西魏所灭,遂留居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临清县子,世称其为“庾开府”。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庾信在北方,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怨愤。最终在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老死北方,年六十九,追赠原职,并加荆、淮二州刺史。有《庾子山集》传世,明人张溥辑有《庾开府集》。
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他饱尝分裂时代特有的人生辛酸,却结出“穷南北之胜”的文学硕果。他的文学成就,昭示着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