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驸马宅宴洞中》是杜甫在唐代创作的一首诗,描写了主家郑驸马的宅邸里的宴会情景。
诗中描述了宴会场景:主家的阴洞里升起细细的烟雾,宾客们坐在凉爽的夏簟上。杯中的春酒浓郁如琥珀,碗里的冰浆洁白如玛瑙。诗人误以为自己已经到了茅堂旁的江麓,实际上已经来到了高楼之上,彷佛置身于风雾之中。尽管如此,杜甫仍能听到宴会厅中杂乱的佩饰声响。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奢华而幽静的宴会场景,通过丰富的色彩和音乐的描绘,给人一种豪华的感觉。诗人虽然将自己代入其中,但他对这种奢华的生活并没有随波逐流,反而体现出他内心的独立和冷静。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虚荣世俗的厌弃和对纯粹自然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