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通伯卫和堂》是宋代文天祥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的观点,强调了个人修身养性与国家安定和平的关系。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彭通伯卫和堂,
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
人能保天和,于身为太平。
外邪奸其间,甚于寇抢攘。
守护一不谨,乘间敌益勍。
古有黄帝书,犹今六韬经。
悍夫命雄喙,仁将资参苓。
羽衣为其徒,识破阴阳争。
指授别生死,铮然震能名。
道家摄铅汞,肤腠如重扃。
到头关键密,六气无敢婴。
君方建旗鼓,不敢走且惊。
他时櫜吾弓,闭门读黄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理身如理国、用药如用兵的比喻,表达了个人修身养性与国家安定和平的紧密联系。文天祥通过对个人修身的重要性的强调,暗示了个人的品德和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诗中提到了外邪和奸邪之间的斗争,将其比作寇抢攘,强调了个人的警惕和守护的重要性。如果个人在守护自己的身心健康方面不谨慎,就会给外邪以可乘之机,使敌人更加猖獗。
诗中还提到了古代的黄帝书和六韬经,以及悍夫和仁将的形象。这些都是对古代智慧和道德的赞美,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和对道德准则的遵循。
最后几句诗中,文天祥提到了道家摄铅汞,肤腠如重扃,意味着个人修身的过程需要摄取精华,保持身心的健康。他还提到了关键时刻的重要性,以及君主建立旗鼓的决心和个人的自省。
整首诗词通过对个人修身与国家安定的关系的描绘,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行动对社会的影响。它鼓励人们在个人修身的过程中保持警惕,坚守道德准则,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道号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补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草拟诏书有讽权相贾似道语,被罢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东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颜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五月,在福州与张世杰、礼部侍郎陆秀夫、右丞相陈宜中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建策取海道北复江浙,为陈宜中所阻,遂赴南剑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将其押赴厓山(今新会南),令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之,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后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于大都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