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秋词)》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秋天的景色和古迹的凄凉。
诗词的中文译文:
清淮浊汴,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古迹的凄凉之感。诗人首先提到了清淮和浊汴两个地方,暗示了这是一个江南的秋天场景。江西岸上的景色让人联想到江南的风光,而红旆到来时黄叶纷乱,霜已经入侵了梁王故苑,这些细节揭示了秋天的萧瑟寂寥。
接下来,诗人以自问的方式表达了对秋天的困惑。他不知道秋原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带着酒壶去哪里寻找秋天的意境。停下骖车,踟蹰不前,思考着古迹的历史与意义。这种迟疑和思考的态度,体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迷茫。
最后两句“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诗人提到了古迹中的双庙和漆园。双庙遗风尚在,暗示着古代礼教的传统仍然存在,而漆园中的傲吏却不复存在。这里诗人通过对古迹的描述,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以苏轼独特的抒情笔调,运用凄凉的景色和古迹的描写,传达了对秋天的思索和对历史的反思。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古迹的描绘,诗人凝聚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忧虑。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