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张炎 〔宋朝〕

榛中,故未有亦犹今之视昔之感,复叹葛岭贾相之故庐也。

古木迷鸦,虚堂起燕,欢游转眼惊心。

南圃东窗,酸风扫尽芳尘。

鬓貂飞入平原草,最可怜、浑是秋阴。

夜沈沈。

不信归魂,不到花深。

吹箫踏叶幽寻去,任船依断石,袖里寒云。

老桂悬香,珊瑚碎击无声。

故园已是愁如许,抚残碑、却又伤今。

更关情。

秋水人家,斜照西泠。


单字解释:

高阳台翻译、赏析和诗意

《高阳台》是宋代张炎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高阳台》中文译文:

在茂密的丛林中,因为没有亲眼见过过去的景象,感叹葛岭贾相故居的悲凉。古老的树木中有乌鸦飞翔,空荡的堂屋里有燕子起舞,欢乐的游人转瞬间感到心惊。南边的花园,东边的窗户,酸风吹散了芳香的尘埃。鬓发上的貂皮飘入平原的草丛,非常可怜,满是秋天的阴郁。夜色沉沉。不相信魂魄归来,不去到深处的花丛。吹着箫踏着落叶幽寻而去,让船只依靠断裂的石头,袖子里藏着寒冷的云彩。老桂树悬挂着香气,珊瑚石碎裂而无声。故园已经变得如此忧愁,抚摸着残破的碑碣,却再次伤了现在的心情。更加关切感情。秋水边的人家,倾斜的阳光照耀着西泠。

《高阳台》的诗意和赏析:

《高阳台》以典型的宋代山水田园诗风,描绘了作者在高阳台上所见所感的景色和情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感叹,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岁月流转的深切感慨。

诗的开篇,作者置身于茂密的树林中,感叹自己未曾亲眼目睹过过去的景象,却又能感同身受地想象出葛岭贾相故庐的凄凉,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流逝时光的感伤。

接着,诗中描绘了树林中古木迷鸦的景象和虚堂中燕子起舞的场景,用以衬托出游人的欢乐和对突然而至的景象的惊讶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南圃花园的描写,展现了酸风扫尽芳尘的景象,传达出岁月已逝的无情和美好事物的短暂。鬓发上的貂皮飘入平原的草丛,象征着过去的辉煌逝去,最后只剩下秋天的阴郁。

夜晚的景色更加沉寂,作者表示不相信魂魄归来,也不去花深处,表达了对生死和超越现实的思考。吹箫踏叶幽寻的描写则展示了作者追寻内心安宁和超越的意愿,船只依靠断裂的石头,袖子里藏有寒冷的云彩,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困顿。

最后,诗中描绘了一幅寂静而凄美的景象,老桂树悬挂着香气,珊瑚石碎裂而无声。故园已经变得忧愁,抚摸着残破的碑碣,却再次伤害了现在的心情。诗中的“更关情”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情感的更深关注和思考。

最后两句“秋水人家,斜照西泠”勾勒出秋天的景色,阳光斜照在西泠的人家上,暗示着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现实境遇的感慨以及对生命和人情的思考。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意更加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共鸣的空间。

总体而言,张炎的《高阳台》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宋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炎

张炎(1248-约1320),南宋最后一位著名词人,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临安(今浙江杭州)人,祖籍秦州成纪(今甘肃天水)。贵族后裔(循王张俊六世孙)。祖父张濡,父张枢,皆能词善音律。前半生富贵无忧。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南宋亡,张炎祖父张濡被元人磔杀,家财被抄没。此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曾北游燕赵谋官,失意南归,长期寓居临安,落魄而终。

著有《山中白云词》,存词302首。

张炎其他作品

临江仙

张炎 〔宋朝〕

翦翦春水出万壑,和春带出芳丛。谁分弱水洗尘红。低回金叵罗,约略玉玲珑。昨夜洞庭云一片,朗吟飞过天风。戏将瑶草散虚空。灵根何处觅,只在此山中。...

蝶恋花

张炎 〔宋朝〕

花占枝头忺日焙。金汞初抽,火鼎铅华退。还似瘢痕涂獭髓。胭脂淡抹微酣醉。数朵折来春槛外。欲染清香,只许梅相对。不是临风珠蓓蕾。山童隔竹休敲碎。...

鹧鸪天

张炎 〔宋朝〕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成语首拼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