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涣》是宋代张伯端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仙境,以及诗人对于追求理想境界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下面是《朱涣》的中文译文:
白云封断仙岩路,
重重洞门深窈。
翠竹笼烟,苍崖溅瀑,
古木阴森回抱。
坛空不老。
锁一片莓台、几丛莎草。
试把桃源,较量风景是谁好。
乘鸾人去已久,
只今惟有,鹤飞猿啸。
树拥香幢,泉敲玉佩,
疑是群仙重到。
尘氛可笑。
久志慕丹台,
梦思蓬岛,
愿把英游,细参梨与枣。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仙境的景色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追求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于仙境之美的赞叹。诗中的仙境被描绘成云雾缭绕、山峦叠嶂的地方,洞门深邃,古木葱茏,瀑布飞溅,竹林笼罩在烟雾之中。这些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
诗中提到了桃源,桃源是一个仙境的象征,代表着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诗人试图比较这个仙境与现实世界的风景,表达了对于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鸾和鹤飞猿啸,树上挂着香幢,泉水敲击着玉佩,似乎群仙已经再次降临。诗人嘲笑现实世界的尘氛,表达了对于仙境之美的思念和对于纯净、高尚境界的渴望。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长久以来对于丹台仙境的向往和对于蓬岛的憧憬,并愿意以自己的才华和心志,奉献出细腻的参和果实,以期实现自己的英游之梦。
《朱涣》这首诗词以其绚丽的描写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和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于仙境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对于纯净、高尚的境界的向往,并表达了自己对于追求理想的决心和执着。整首诗构思巧妙,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仙逝,飞升前留有《尸解颂》一首:“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通融”。
张伯端与杏林翠玄真人石泰、道光紫贤真人薛式、泥丸翠虚真人陈楠、琼炫紫虚真人白玉蟾被奉为“全真道南五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王玄甫、正阳帝君钟离权、纯阳帝君吕洞宾、纯佑帝君刘海蟾、辅极帝君王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