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城逢故人(一题作绵谷回寄蔡氏昆仲)》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
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
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
淡烟乔木隔绵州。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在魏城重逢故人的情景。诗人描述了自己一年两次游览锦江的经历,前一次是在东风吹拂的时候,后一次是在秋天。他观察到芳草对马儿有情感,阻挡了它们的前进,而美丽的云彩则无处不遮蔽高楼。山水之间,别离的悲伤和心情的断绝交织在一起,离别的声音随着水流进入了诗人的梦境。而今天,因为与故人的重逢,诗人试图回首过去,但淡淡的烟雾和高耸的乔木隔断了他们所在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故人的重逢情景,同时展示了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悟。诗人通过描写芳草阻碍马儿、云彩遮蔽楼阁等景物,表达了离别的悲伤和心情的断绝。他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诗词更具意境和情感共鸣。最后,诗人以淡烟和乔木隔绝的景象,表达了与故人的距离和无法逾越的障碍,给人以深思和遗憾之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描绘了诗人与故人的重逢情景,以及离别的悲伤和无法逾越的障碍。它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感悟,给人以深思和遗憾之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