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

杜甫_古诗文网 杜甫 〔唐朝〕

北池云水阔,华馆辟秋风。

独鹤元依渚,衰荷且映空。

采菱寒刺上,蹋藕野泥中。

素楫分曹往,金盘小径通。

萋萋露草碧,片片晚旗红。

杯酒沾津吏,衣裳与钓翁。

异方初艳菊,故里亦高桐。

摇落关山思,淹留战伐功。

严城殊未掩,清宴已知终。

何补参卿事,欢娱到薄躬。


单字解释: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翻译、赏析和诗意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郑公一同在北池秋晚欣赏景色的场景,表达了对过往辉煌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

中文译文:

北池云水广阔,华馆迎着秋风。孤独的鹤停在水边,凋零的荷花映照在空中。采摘着寒冷的菱藻,踏踩在野生的泥土中。素色的船桨分出涟漪,金色的盘子小径通向远处。茂盛的露草碧绿欲滴,飘落的晚霞如火红。杯酒犹沾湿了官吏的衣裳,衣着华丽的钓者和喜悦的垂钓老人。异国初现美丽的菊花,故土同样有高耸的桐树。摇曳的关山牵起了思绪,留连的战功和征战的记忆。城楼仍然严防武装,宴会已经即将结束。如何能弥补中央政务,欢娱也只能到此为止。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秋天北池的景色,通过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和过去的思考。整首诗通过描写北池的景色和其中的人物,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以景寄情”的效果。

首节描绘了北池的宏阔景象,揭示了秋风、云水、华馆等元素。孤鹤和凋零的荷花映衬出季节的变迁,营造出一幅秋意渐浓的画面。

接着,诗人写道采菱藻和蹋藕泥,以简洁的笔触展现了采摘和行走的情景,增加了写实感。

后部分描述了金盘小径、露草和晚旗,以及不同人群的画面。官吏们的衣袂沾湿于酒杯,与喜悦的钓者形成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生境遇的鲜明对比。

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异国初现的菊花和故土上的高桐都唤起了诗人对远方和故乡的思念。摇曳的关山牵引着他的情感,战争的回忆与城楼的严防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诗人对自己的职责和人生的欢愉进行了思考,以及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清新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北池的景色,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现实、过去和未来的深刻感慨,呈现出一幅充满哲理、情感和画面感的诗歌作品。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其他作品

浣溪沙

杜甫 〔唐朝〕

麻叶层层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浣溪沙

杜甫 〔唐朝〕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雎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望岳

杜甫 〔唐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成语首拼
A B C D E F G H J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