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是杜甫的一首诗,描写了杜甫陪同李北海在历下亭共宴的情景。
诗中首先提到了历下亭,说它在济南是有名的古亭,经常有名士流连其中。接着以东藩、北渚来形容历下亭的位置,使得诗中的亭子有了具体的地理意义。
接下来的几句诗描绘了亭子周围的景色:云山已经勃发昌盛,玉佩依然清脆悦耳,修竹不畏暑气,相互隔空涌动着波浪。这里用悦耳的语言描绘了亭子周围的自然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对于与李北海共宴的欣喜之情,以及对日落的思考。诗人杜甫与李北海共宴,自然是受到了礼遇和重视,但他也在思考贵贱的差别,认识到不同的身份地位也会带来不同的束缚和压力。
整首诗以悠扬的语言描绘了历下亭的美丽景色,并通过诗人的感慨,表达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