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栖见羽毛】的意思及全诗出处和翻译赏析

【林栖见羽毛】出处

出自 唐朝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林栖见羽毛】的全诗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单字解释:

【林栖见羽毛】平仄韵脚

拼音:lín qī jiàn yǔ máo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翻译、赏析和诗意

满眼飞明镜,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转蓬行地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归去吧。

水路疑霜雪,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此时看到白兔,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稍下巫山峡,就像在白帝城。

气沉江浦昏暗,轮倾斜半楼第二。

刁斗都催晓,癞蛤蟆也自然倾斜。

张弓靠残魄,不只是汉家营。

* 此部分翻译来自百度,仅供参考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2023 古诗文网| 看谱吧 | 吉他谱| 京ICP备18063074号-5 | 诗词地图 | 诗人地图 | 成语地图 | 字典地图 | 词典地图 | 诗句地图

免责声明:本站图片、文字内容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15225087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