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琪翔(1898年9月2日-1970年12月10日),字御行,广东梅县人。中国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北伐、抗战时名将。1931年起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领导人。抗战时先后任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副总司令,获授青天白日勋章。战后第三党改成为“中国农工民主党”,曾担任秘书长、副主席。1949年回北京参加政协,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57年鸣放时公开批评苏联,反右开始即被划为右派。文革时再受人身冲击。1970年逝世。
1898年9月2日生于广东梅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1914年,他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学习。毕业后,曾任该校分队长。
1922年,由于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他辞去保定军校职务,回到广东投奔革命,在东征、南征诸役中,屡建功勋。
1926年6月,国民政府为实现孙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主张,兴师北伐。黄琪翔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团长。他与独立团团长叶挺并肩战斗,下醴陵,克平江,直抵汀泗桥。
1927年4月,他荣升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铁军”)军长。
1930年8月,他与邓演达等人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农工民主党之前身),提出自己派别的政治主张。邓演达遇害后,他主持党务,后与李济深等人发动并领导了“福建事变”。
1931年,邓演达死后,黄琪翔临危受命,担负起领导责任,后被国民政府通缉。
1933年,黄琪翔辗转流亡德国,从柏林给郭秀仪发来求婚信,得到允诺。
1934年,年仅22岁的郭秀仪登上意大利“康德罗素”号邮轮,只身前往欧洲,黄琪翔和郭秀仪在德国结婚。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曾参与指挥上海淞沪会战,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
1938年,他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历任集团军总司令、战区副司令长官等要职,指挥过多次大小战役,重创日寇,屡建功勋。七七抗战一周年,与夫人郭秀仪积极参加献金运动,带头捐款,郭秀仪主持一个献金台。武汉地区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在政治部的领导下,搞得轰轰烈烈。
1939年任第11集团军总司令,进驻湖北襄樊。日军集中5个师团的兵力,发动枣宜会战。因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请假,黄琪翔又兼该集团军总司令。
1943年,中国远征军建立,黄琪翔任副司令长官。
抗日战争胜利后荣获“抗日战争胜利勋章”、中国最高奖章“青天白日勋章”以及美国最高奖章“自由勋章”。黄琪翔第一个以现役军人的身份,公开声明:“从此退役,绝不参加内战。”
1947年,蒋介石为避免他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将他派往德国,任中国驻德军事代表团团长。
1949年,黄琪翔在香港宣布拥护中共政权,后应邀出席了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历任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南区司法部长,国家体委副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工民主党秘书长,副主席。他以实际行动拥护抗美援朝和民主改革,为国家战后重建事业,特别是中国的司法和体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1970年12月逝世,终年七十二岁。
1980年平反。
1988年9月2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集会,纪念黄琪翔诞辰90周年。时任统战部部长阎明复代表中共中央向黄琪翔表示深切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他在致辞中说:“黄琪翔先生为新中国的司法、体育事业,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黄琪翔先生的一生是坚持民族独立、反帝爱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他为人豁达大度、温文尔雅,识大体、顾大局,他的思想品德和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纪念……”
2015年9月,黄琪翔之女黄莺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别 名:御行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梅县
职 业:军人
毕业院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主要成就:北伐,抗日,荣获青天白日勋章
军 衔:上将
妻 子:郭秀仪
党 派:中国农工民主党